正文 第22章 則天皇帝(4)(1 / 3)

徐有功:耿直有原則。徐有功以用法寬恕,敢直接與武則天爭辯著名。李衝謀反時,家奴與貴鄉縣尉顏餘慶相好,後李衝戰敗,有人告說顏餘慶知道李衝之逆謀。來俊臣也審出他們有信件往來,連魏元忠也落得該問死罪。但徐有功卻說:“永昌赦令說,與李貞同惡,魁首已伏誅,支黨未發者赦免之。顏餘慶赦後被告,可稱是支黨。今以支為魁首,是以生為死。赦而複罪,不如勿赦;生而複殺,不如勿生。我認為朝廷處置不當。”武則天惱怒地問:“你以為什麼才叫魁首呢?”徐有功說:“魁者,大帥;首者,元謀。”武則天說:“顏餘慶還不能算魁首嗎?”徐有功答:“魁首者,李貞是也,已經伏誅。餘慶今天才治罪,不是支黨是什麼呢?”武則天怒稍平,說:“那麼大家再重新議議吧。”結果還是免了顏餘慶的死罪。當時,在朝堂上有數百人,都嚇得連氣也不敢出,隻有徐有功卻像沒事人一樣。

郭元振:膽大有見識。郭元振18歲舉進士,授梓州通泉縣尉。他為人好結交雄豪,尚俠義,年少時多為劫財濟人之事。在朝直言敢諫,遇事敢爭,杜甫讚其“直氣森噴薄”、“磊落見異人”。他的詩《古劍篇》當時廣為流傳,據說武則天覽而佳之,令寫數十本,遍賜學士李嶠、閻朝隱等。郭元振並因此深得武則天的賞識和重用。原詩照錄如下: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良工鍛煉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龍泉顏色如霜雪,良工谘嗟歎奇絕。琉璃玉匣吐蓮花,錯鏤金環映明月。正逢天下無風塵,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綠龜鱗。非直結交遊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飄淪古獄邊。雖複沉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衝天。

郭元振曾屢次參與邊事而立功,曾在涼州南境置和戎城,北境置白亭軍,控製要衝,拓州境1500裏,從此吐蕃不敢兵臨城下。他還令甘肅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田,興修水利,繼承婁師德的屯田事業。後來還招來民眾耕種,所積的軍糧可支西北軍隊數十年之用。

萬歲登封元年(公元696年),王孝傑、婁師德與吐蕃將領論欽陵在素羅汗山交戰,這一仗唐軍大敗。但這年九月,吐蕃派使者來東都,請求和親。為了探聽虛實,武則天派郭元振前往吐蕃。論欽陵接見了郭元振。原來吐蕃停戰是有條件的,他們要唐朝從安西四鎮撤軍,再將突厥十姓的一部分土地割給吐蕃。郭元振和他據理相爭。回到洛陽後,郭元振向武則天如實稟告,並說,割地事關利害,不可輕易舉措。如果斷然拒絕吐蕃的“好意”,讓他們得了理,可能會明目張膽地侵犯。不如先穩住他,再想辦法。郭元振還讓武則天相信,論欽陵在吐蕃人中日益不得人心。吐蕃百姓都希望和唐朝講和,唯獨論欽陵擁兵專權,不願和平。可以年年往吐蕃派和親使,論欽陵必不同意講和,長此以往,內部對他的不滿就會越來越大。於是武則天派使者前往吐蕃就和親和交換領土進行談判,而使者的真正目的是挑撥離間。果然,聖曆二年(公元699年),吐蕃發生事變,讚普和論欽陵發生鬥爭,論欽陵兵敗自殺。

武則天對郭元振在這次危機中表現出的膽識大加讚賞。郭元振以一個六品參軍而迅速升為大將。

婁師德:穩重有氣量。婁師德長期在邊疆任職,有豐富的治軍、屯田經驗,委以隴右諸軍大使的身份,足可抵禦強大的吐蕃,不管山東、河北凶險有多大,始終沒有挪動婁師德的位置。到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累授左金吾將軍,兼檢校豐州都督,依舊知營田事。長壽元年(公元692年),婁師德被召回拜為夏宮(兵部)侍郎、判尚書事。第二年,拜為宰相。為了邊疆營田的需要,武則天讓他以宰相身份充任河源、積石、懷遠等西域駐軍及河、蘭、鄯、廓等州檢校營田大使,其官階也不斷得到升遷。

婁師德薦賢而不居功。狄仁傑的入相,部分是得益於婁師德的推薦。但狄仁傑並不知道,做宰相後,對這位忠厚的老好人頗有輕視,幾次把他排擠出朝。武則天看出狄仁傑對婁師德的有意排擠後,曾問他:“師德賢乎?”狄仁傑答道:“為將能謹守邊障,賢則臣不知。”武則天又問:“師德知人乎?”答曰:“臣嚐與之同僚,未聞其知人也。”武則天告訴他:“朕之知卿,乃師德所薦也,亦可謂知人矣。”狄仁傑後來感歎道:“婁公盛德,我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窺其際也。”

婁、狄之間的這段佳話,又何嚐不是女皇知人善任的一個剪影呢!

婁師德自上元初年入為監察禦史,至聖曆二年(公元699年),在武則天駕下曆仕30年。由於他器量過人,大智若愚,雖大獄屢興,羅織不絕,他卻從未被殃及。麵對個性很強的女皇帝,剛直者遭忌,阿諛者被輕視,都難逃武則天的鐵腕,唯有婁師德卻能一直保全功名。

唐休璟:山川要害,了如指掌。唐休璟,京兆始平人。高宗時被破格提拔為豐州(今內蒙古五原南)司馬,委以在中路抵禦突厥的重任。垂拱年間(公元685年—688年)迂為安西副都護。永昌元年升任西州都督後,積極籌劃收複安西失地。他上表請求收複棄於鹹亨元年的安西四鎮龜茲、於闐、疏勒、碎葉。後來武則天命王孝傑率軍擊吐蕃,於長壽元年(公元692年)冬收回了四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