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天子兒
武則天晚年的政策調整最大的兩點:一是結束恐怖政策,一是向李唐回歸,選定自己的兒子作為武周的繼承人。
武承嗣自垂拱年號確立以來,就有一種野心,想做皇帝。在他看來,武則天稱帝以後,武氏王朝的下一個皇帝,理應是他。要當皇帝,首要的一著,便是先成為儲君。但儲君是“皇嗣”李旦,這在武周帝國剛建立時便已經確定了,倒儲意味著廢掉乃至除去李旦等人。武氏家族第二號人物是武三思,也具有同樣的野心。隻是因為他的地位低於武承嗣,他不能越過武承嗣,所以他不想過早地把野心暴露出來。他對於武承嗣的所作所為,全力支持。
但從史書記載中,很難發現諸武子弟才能的過人之處,即便是較為活躍的武承嗣、武三思也屬平庸之輩,但武則天屢屢委以重任,武承嗣、武三思等人甚至被任命為宰相。在建立周朝後命相之時,武則天曾公開表示:宰相的班子裏必須留出一個席位給武氏宗親或武則天的娘家人。
李唐宗室起兵失敗後,武則天在政治上的盟友,也日益向勢力日增的武氏一族傾斜。在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時,武則天常委任武氏子弟為統帥前去討伐。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營州契丹起兵反周。武則天先後派武三思、武攸宜前去討伐。可惜武攸宜才非所望,“師無功還”,但仍拜為左羽林大將軍。
就是這樣一位才能平庸之輩,竟然在武則天當政期間“總禁兵前後十年”。第二年,另一位武氏子弟武懿宗受命討伐契丹,趙州百姓因為武懿宗的懦弱無能而遭生靈塗炭。可見,武則天重用諸武絕非是因為他們才能相當,而是看重諸武對她的忠心不貳,利用他們來監督牽製文武百官。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承嗣發動了第一輪奪儲鬥爭。他用的是群眾請願的方式。這是在效仿武則天建立武周帝國之前,策動民眾到宮門請願勸進的方式。但武則天當時的形式是水到渠成,大量準備工作已做到了前麵,人心已被震懾住了,而此時的武承嗣還不具備和平過渡的條件,武則天的威勢他還不能全部借到。武承嗣策動一個叫王慶之的洛陽百姓出頭,率領數百人上表。但是,這個行動首先受到宰相岑長倩的反對。
岑長倩是貞觀宰相岑文本之侄。他在高宗朝末年,便已官至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天授元年一月,武承嗣任文昌左相,他則任文昌右相,被賜姓武氏。岑長倩願意接受武則天為皇帝,可以接受武周帝國、但不願接受武承嗣為太子。和岑長倩持一致反對態度的還有地官(戶部)尚書格輔元與通判納言歐陽通。
上表活動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武承嗣便與來俊臣結成武來聯盟。來俊臣的目標首先是岑長倩。岑長倩被調為武威道行軍大總管,西征吐蕃。這樣,就把他從中樞調離了。岑長倩在西征的半路上,突然被捕,押回洛陽,下詔獄,罪名是謀反。以岑長倩下獄為突破口,來俊臣又把歐陽通及格輔元等數十人都誣為謀反之罪下獄。十月,岑、格、歐陽等人均被殺。
長壽元年(公元692年)一月,武來聯盟又采取了第二次行動。第二次行動的對象,是7位素負聲譽的大臣。其中3人是宰相:任知古、狄仁傑、裴行本,其餘四人是盧獻、崔宣禮、魏元忠和李嗣貞。來俊臣控告這7人犯了謀反大罪。經過狄仁傑、魏元忠和樂思晦兒子的鬥爭,武則天決定從寬處理這兩案。她對公卿大臣說:“古人說以殺止殺,我今天要以恩止殺,給他們七人一條生路,都授個官職,以觀後效。”自公元686年恐怖政策推行以來,武則天從來沒有使用過這樣溫和的語氣。
這次大獄雖然因為狄仁傑等人的機智鬥爭,七大臣部分保全了性命,也讓武則天知道來俊臣等的刑訊逼供,但這一切其實都是在武則天總的指導思想下發生的,她還是為武來張目,把狄仁傑等人遠貶。此時的武來集團如日中天。
俗話說,盈不可久。武來勢力大張的時候就是要被武則天壓製的時候了。就在長壽元年,岑、格、歐陽三宰相既死,武來聯盟再次提出立武承嗣廢李旦的要求。武承嗣不敢當麵向武則天提出,仍然指使平頭百姓王慶之出麵。但這時,李派的中堅李昭德出來了。所謂李派,是指也擁護武則天和武周帝國,但要求李唐的子孫繼承皇位。李昭德當時正作為武則天的私人心腹受寵,任鳳閣(中書省)侍郎。王慶之把武則天纏煩了,她叫李昭德把他拉出去打屁股。
李昭德把王慶之帶到光政門外,那兒站立著大群的官員,另一邊還聚集著王慶之的那些黨羽。大家都在等候來自宮內的消息。李昭德等出來後,指著王慶之對朝士說:“這個壞家夥要求廢掉我們的皇嗣,立武承嗣為太子,你們給我打。”於是一頓暴雨般的拳腳過後,王慶之耳目流血,頓時死於非命。他那數百名黨羽,立刻作鳥獸散了。
李昭德的活動,並沒有到此為止。他借著這個機會,與武則天有過一次秘密談話。公元692年夏天,李昭德對武則天說:“武承嗣是陛下的侄子,又是親王,就不宜再把持中樞機要了。”武則天不以為然地說:“承嗣是我的侄兒,所以我才委以心腹之任。”李昭德又說:“自古以來,帝王家父子之間還有篡權奪位的事,更何況姑侄了,怎麼能把大權托付給他呢?他如果趁機生變,您的寶座還想太平嗎?”武則天聽了這話,如夢驚醒,說:“這是我原來沒想過的。”武則天像被人點到痛穴一樣,清醒了過來。她很快采取了措施。長壽元年八月,武承嗣罷相,武攸寧從門下省長官納言被罷為冬官尚書。與此同時,武則天換了幾個新宰相:司賓卿崔神基、秋官侍郎崔元綜、夏官侍郎李昭德、權檢校天官侍郎姚王壽、檢校地官侍郎李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