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還李歸唐(1)(2 / 3)

武承嗣等人受此挫折,在武則天麵前也毀謗李昭德。武則天說:“這事你就不用說了,朕任用李昭德,才能睡得著覺,心裏安穩,我這是讓他替我分憂代勞。”這樣,武派權勢過盛的局麵得到了控製,李派在武則天的扶植下有所恢複。

長壽元年(公元692年)後,李派開始對武派進行攻擊,首先從言論上開始了一輪批判酷吏政治的潮流。侍禦史周矩、右補闕朱敬紛紛進言。周矩提出:“臣暗地聽眾人議論,都說現天下太平,何苦要反呢!何況這些被誣告的人哪裏盡是英雄豪傑,個個想當帝王呢?不過是怕苦刑而自己誣詔罷了。現在滿朝官員都忐忑不安,怕陛下早上與他們還是親密無間的,到晚上就變成了仇人,性命不保。滿朝都是陛下的仇人,陛下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周矩把這樣一個問題擺在武則天麵前:你究竟依靠誰?是依靠酷吏,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還是把權力從酷吏手中收回,依靠文武臣僚治理天下?朱敬則認為,武則天過去用嚴刑和威嚴來排除對她稱皇的異議,今天既已革命,眾心已定,應該省刑罰、崇尚寬簡。否則,過去好的策略在今天就變成了壞東西。

這些人的話都說得很中肯,武則天動了心,開始對酷吏加以限製,並整肅告密者。她派監察禦史嚴善思對告密者進行審訊。嚴善思公正直率,榮命追查,竟查出850多個告密者,其所告內容大多出於虛構。因此對這些人予以嚴懲。這些告密者其實大多是武承嗣、來俊臣等人的徒眾黨羽,專以告密為能事。羅織之黨受到挫折,他們對嚴善思加以報複,終使他坐罪流放遠州。武則天很快察覺他是被冤枉的,又召他回朝廷。從此,告密之風也一蹶不振,製獄也逐步衰退,刑罰稍寬。不久,來俊臣因犯貪贓罪被貶為同州參軍。酷吏王弘義也因罪被流放瓊州。侯思止也因違反了禁止民間藏錦的法令被李昭德察覺,武則天下令將他杖殺於朝堂。

與此同時,武則天還對司刑平恕公道的官員加以保護和任用。徐有功是最有名的李派法官。他初任蒲州司法參軍。徐有功以用法寬恕,敢直接與武則天爭辯。徐有功於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前夕被提拔為司刑(大理)丞。在任期間,他多次頂住酷吏的囂張氣焰,將被關押到大理寺獄中的數十近百家無辜之人營救出來。盡管由於他多次與武則天就定罪量刑的問題在殿廷上發生爭論,甚至激怒了武則天,但他的職位卻不離司法係統,後任為刑部員外郎和刑部郎中。

隨著李派勢力的逐漸恢複和發展,武則天又不放心了,反過來扶植武派。延載元年(公元694年),來俊臣又坐贓,九月,貶同州參軍事。雖然由正四品下貶至從七品上,但同州是緊挨首都的地方。來俊臣的罪行,肯定要比侯思止、王弘義的嚴重,按理早就該下獄當死了,卻一再得到寬大的待遇!要殺來俊臣,罪名俯拾即是,但她舍不得殺,留下還有用處。果然,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來俊臣東山再起,他幫武則天再次對李唐派勢力加以打擊。

來俊臣得以東山再起的原因,主要是武則天對李唐餘孽的憂慮,湊巧又因為公元696年與公元697年之際發生了一起謀逆案。那起謀逆案是劉思禮一綦連耀謀逆案。公元697年,一個與名門望族有關係的刺史劉思禮被一個術士的誇誇其談的預言所惑,組織了一次奪取皇位的陰謀。長社人張憬藏是一個著名的術士,他曾給許多人物相命,劉思禮曾從他那裏學過相命。他預言,劉思禮以後將飛黃騰達,位至太師。劉思禮認為,太師是人臣之極,絕不是通過一般途徑可以爬得上去的。於是他起了謀逆的想法。他企圖擁立洛州錄事參軍綦連耀作皇帝。他認為綦連耀身上有龍氣。他吸收了一批京師官員。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還有個天官(吏部)侍郎。這就更刺激了人們的幻想。但在他們行動前,此事泄露。告發的人是來俊臣。正全力關注於契丹威脅的武則天已不能容忍,便讓來俊臣去對付這些密謀者。正好來俊臣一直在等待這一機會,於是大搞擴大化,株連無辜。受害者約有36家,都是海內名士,全被族誅,親黨連坐流竄的達千餘人。朝廷又被猜疑和恐懼的氣氛所籠罩。

李、武兩派就在這種拉鋸戰中不斷鬥爭著,而武則天則是平衡這兩股力量的那隻製衡的手。直到武則天感到自己年歲漸老,她才確定了還李歸唐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