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家族內打算以武承嗣之子、淮陽王武延秀為人選。武延秀年青俊美。這樣的人物,想必默啜是可能接受的。這便是武氏家族的如意算盤。為了爭取這門親事的實現,武周帝國決定全麵滿足默啜的要求。他們希望把一場對他們不利的危機轉化為一場政治上的勝利。
但當武延秀一行到達突厥的黑沙以後,默啜翻臉撕毀和親協議,理由之一是女婿人選失當,並公然聲稱,他將舉兵進犯,進犯的目的是興李滅武。他對武周的使者閻知微等說:“我的女兒準備嫁給李家天子之兒,你今將武家兒送來,此天子兒嗎?我突厥世代降附李家。我聽說李家後代沒絕,還剩下兩個皇子,我現在要出兵施壓,助他二人重登皇位。”於是,他發兵攻打武周,動員兵力達十餘萬。
默啜是由大約現在張家口一帶進入河北。當他入境後,武則天作出部署:由武重規等指揮30萬軍隊,由李多祚、閻敬容指揮15萬軍隊,抵抗突厥兵。但聖曆元年(公元698年)九月十一日,默啜還是攻陷了趙州,突厥的一支偏師南下進攻相州,這是他進攻的頂點了。
默啜進犯的目的,是想引起武周帝國內部武、李兩大派係鬥爭,從而亂中取利。卻不料,它使得帝國內部的政治鬥爭出現逆轉局麵,懸而未決的儲位問題,迅速得到了解決。
九月十五日,李顯正式登上太子位,皇嗣李旦退位為相王。再過兩天,李顯被宣布為河北道大元帥。不過,太子其實不出征,女皇另命宰相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副元帥,統兵赴敵。
這個劃時代的事件,無論對默啜,還是對武周士民,都幾乎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朝廷募兵以擊突厥,本來應募者不滿千人,李顯複位後,募者雲集,不久就超過5萬。武周軍還沒出發,默啜大掠了一場後就開始撤軍了。
河北戰場上的硝煙還沒散盡,李派就積極展開了鞏固李顯儲位的活動。他們所關心的,與其說是擊退突厥進犯的問題,不如說是如何才能鞏固李顯的儲位問題。突厥的壓力減輕之後,李顯是否還能保住他的儲位?
新任安東道經略薛訥作出了一種試探,他向武則天上奏,認為如果將李顯升為皇嗣的詔命明確化,對於穩定國內和外交形勢有利。武則天同意了他的看法。第二個進行同樣性質活動的人物是王及善,他向武則天提出了一項建議:讓李顯與朝臣見麵。
其實,武則天對於立嗣這件事關武周氣運的大事是不會意氣用事的,李顯的複位不是權宜之計。武則天晚年麵對向李唐回歸這樣一種大趨勢,沒有逆流而動,最終選擇了兒子作為太子。之後,她便要試圖糅合李、武兩家勢力,希望兩股勢力能在她設計的框架內和平共處。
武則天在立嗣問題上順從大勢,倒向了李派,但在權力分配上仍給武派留出位置。武則天暮年,精神減損,朝廷大政,悉委諸宰相。這些宰相中既有李派的狄仁傑、婁師德、王及善、姚崇、陸元方、魏元忠,也有武氏家族的武三思、武攸寧以及武則天親信之臣吉頊、李嶠、蘇味道等人。這樣,一批元老重臣得入宰相集團,而武姓侄兒也在中樞中得預朝政,他們可以牽製諸宰相;她的心腹吉頊出入內宮,起監視兩派的作用。在她暮年的權力中樞中,仍是這麼一種互相製衡的群體。
武則天的這種努力對整個政策向李唐回歸,同時保全武氏起到了一定作用。隻是李唐派的勢力在暗中已準備多年,一朝爆發,重創了武則天。不過,這並沒有摧毀武則天設計的政治框架,武家勢力經過幾十年的積累,畢竟根基很深,李唐派的東山再起要等到中宗即位後。這雖然已是武則天的身後事,非她所能預料的,但這果的根苗是她栽種的。
中宗李顯雖然出身李氏,但他對日益壯大的宰相功臣集團特別是曾為儲君的李旦心懷疑忌。剛剛回到京城、沒有親信的中宗便依靠武氏殘餘力量平衡局麵。而此時能夠而且願意對抗相王及宰相功臣集團的,隻有殘餘的諸武勢力。於是中宗便扶持武氏殘餘勢力,同時提高皇後韋氏的地位,並力促韋武合流,共同對抗相王及宰相功臣集團。這便是中宗即位後武氏勢力仍能保存的原因。
到武則天晚年時,她在兩個天平上不時各加一些砝碼,以保持平衡。這種轉變是因為她老了,減法的殺傷力太大,她擔心自己控製不了而生變。用加法,兩派的實力都有增加,兩派中一派被完全消滅的可能性也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