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還李歸唐(5)(1 / 3)

在《詩碑》上,曾記錄了狄仁傑的詩,其中有一句是:“老臣預陪懸圃宴,餘年方共赤鬆遊。”

“懸圃宴”指的是詩宴。“餘年方共赤鬆遊”意思是:臣老矣,餘年無多,不想用心於政治,而想效仿張良,隨傳說中的神仙赤鬆子遊戲於紅塵之外。單從文學方麵上看,狄仁傑的詩不過是一般的應景之作,讀之令人興趣索然。從政治上看,則是煞費苦心的。狄仁傑的這番表白,應該與他推薦張柬之活動聯係起來看。兩事發生的時間相近。更重要的是,狄仁傑一麵薦舉張柬之等人,作政變準備,另一方麵借詩會上的表白作為煙幕。在煙幕掩蓋之下,他精心籌劃著對武周的致命一擊。

狄仁傑的煙幕還不止於此。雜史記載:狄仁傑晚年好財成癖。狄仁傑財迷的一麵出現的時間正是他暗中準備匡複李唐大業之際。試想一個有著崇高理想的人,為了這個理想的實現不惜斷頭,怎麼會愛財如命呢?其實,這也是狄仁傑在施放煙霧。如果也算一計的話,就稱作自穢計吧。如果他表現得過於高潔,就可能引起武派疑忌。個人博得高潔的名聲和匡複大業相比,狄仁傑更重後者。

狄仁傑的自穢,可以從他與二張的關係上看出來。二張聲名狼藉,朝中輿論對他們不斷抨擊。而狄仁傑和二張交往頻繁,關係似乎還不錯。李顯複儲前,二張還曾向狄仁傑探求自安之術。看來,狄仁傑在二張中虛與委蛇,不惜自己在朝中遭受抨擊和鄙視。在和二張的交往中,一方麵,他與張昌宗賭博,另一方麵,賭博結果,他贏得了千金之裘,竟然在歸途中賞給了他的家奴。這是財迷嗎?這是何等的豪氣。他忍辱負重、圖謀深遠、常人不能見其跡,連武則天也被騙過了,終於換來了女皇對他的高度信任。

久視元年(公元700年),狄仁傑覺得自己大去之期不遠了。他可以含笑瞑目,因為他已布置妥當,人事已盡,其餘將昕命於天了。這年九月,狄仁傑與張柬之密談一番之後,遂與世長辭了,他臨終時知道朝政付托得人,毫無掛慮,時年71歲。他知時機一到,張柬之就會起事,無須他自己動手。

長安四年(公元704年),由於李派的又一重要骨幹姚崇的再次推薦,張柬之終於登上宰相位。當時,姚崇的官職是相王府長史兼任夏官尚書,還是宰相班子的成員。不久,姚崇向武則天上疏說:“臣在相王身邊,如果還掌管兵權,恐怕不好,這倒不是臣惜命,唯恐對相王不利。”姚崇的潛台詞是:相王李旦不是太子,可是我這個掌兵權的人卻在他的府上任職,恐怕無論對太子李顯還是相王李旦都不是自安之計,對武周的穩定不利。武則天認為他的想法很對。她認為姚崇是一個愛護她的人,所以將他改為春官(禮部)尚書。

隨後,姚崇受到張易之兄弟的排擠。九月,姚崇出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在八月至九月短短的時間內,調動了三個宰相:韋安石、唐休璟、姚崇。而現在,武則天正處多病之秋,她迫切地感到,需要一個有能力的宰相。於是,武則天問姚崇,在外司諸臣中,誰具有做宰相的才能?趁此機會,姚崇在臨行之際,推薦了張柬之。他回答武皇說:“張柬之深厚有謀,能斷大事,他的人已經老了,請陛下從速重用他。”武則天終於接受了推薦。十月,時任秋官(刑部)侍郎的張柬之登上相位,年已八十。兩個月後,他就發動了政變。

姚崇的推薦,應該看做是狄仁傑推薦的繼續。姚崇是與狄仁傑接近的人物,他本人就是被狄仁傑推薦上來的。由於他主動讓出了兵權,增加了武則天對他的信任,推薦才得以成功。

張柬之被任命為宰相後即著手挑選領導政變的幹部,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任命楊元琰為右羽林將軍。任命之時,張柬之提醒楊元琰道:“使君身當此任,並非無故。月夜江上之言當未忘懷,願共勉力。”史書記載:高宗駕崩不久,諸王公遭幽禁之時,張柬之接替時任荊州長史的楊元琰,兩人曾於黑夜之中泛舟於江心,因為船在江中,密談不怕有人聽見。談到武後幽禁唐室王公,二人目眥欲裂。楊元琰慨然有匡複李唐之誌。

到政變前夕,張柬之已經串聯了桓彥範、敬暉、崔玄(日韋)、袁恕己,形成了政變的領導核心。桓彥範任禦史中丞,袁恕己任右台中丞、相王府司馬,敬暉被用為中台右丞,加銀青光祿大夫,崔玄(日韋)是武則天欣賞並一手提拔起來的大臣,在長安四年被任命為宰相。

為了使政變順利實現,張柬之將許多政變集團的中堅分子塞進禁軍裏。張柬之已任楊元琰為右羽林衛將軍。宮廷衛士及京都衛戍兵力各有數隊,步兵騎兵俱有。南衛專掌京城巡警,保持京城的安定,北衛專司保衛皇城。南北衛又分為若幹部,由六個上將軍統領,其中以左羽林衛大將軍最為重要。被派往禁衛軍中的人物除了楊元琰還有敬暉、桓彥範、李湛等。張柬之等所以能將大批黨羽派往禁衛軍,原因之一是他們在禁衛軍內部找到了一個地位很高的同盟者,這就是左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沒有李多祚的支持,張柬之要把這麼多人塞進禁衛軍中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