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生理常識(3)(1 / 3)

(6)泌尿係統:妊娠後,由於母子雙方代謝產物的排泄,增加了腎髒負擔。腎髒血流量與腎小球的濾過率比孕前可增加30%一50%,超過了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可能在妊娠期出現"生理性糖尿"。輸尿管在孕激素的作用下,肌張力下降,蠕動遲緩,加之膀胱受增大的子宮壓迫,尿液不易排淨,因此容易發生泌尿係感染。在妊娠早期,子宮增大,膀胱上移,並受壓迫,因而常有尿頻現象;妊娠後期子宮脹大,上升到腹腔,壓迫減輕,尿頻現象會好轉;妊娠末期,由於胎兒頭下降至骨盆腔,膀胱受壓,小便次數又會增加。

(7)內分泌係統:妊娠期內分泌器官在結構和機能上都有顯著的改變,腦下垂體前葉可比平時增大2~3倍,機能亢進,因而刺激全身各內分泌腺機能亢進。甲狀腺的分泌機能比平時增大30%~40%,我們常見孕婦頸項粗大,就是這個緣故。由於甲狀腺增大,孕婦的基礎代謝率增加。其他如。腎上腺、甲狀旁腺機能也增加。

(8)神經係統:妊娠期由於神經係統的改變,孕婦可有很多精神狀態的變化,如惡心、嘔吐、嗜睡、味覺及情緒不穩等。

(9)皮膚:妊娠時皮膚色素常加深,尤其在乳頭周圍、外陰、臍下等處更為明顯。在麵部鼻兩側常有對稱的棕褐色斑紋,狀如蝴蝶,叫"妊娠斑"或"蝴蝶斑"。有的到產後仍不見完全消退。妊娠期皮膚的汗腺和皮脂腺分泌量增加,指甲和毛發增長速度較快。在腹壁、乳房或大腿外側的皮膚上,因彈性纖維斷裂而出現斑紋,叫"妊娠紋",新的呈紫紅色,舊的呈白色。

(10)骨骼和韌帶:妊娠時子宮的重量能使身體的重心向前移,為了保持平衡,孕婦的頭和肩需向後仰,因而形成所謂的"孕婦姿態"。韌帶變化主要包括關節韌帶及骨盆聯合組織鬆弛,使骨盆活動性增加,便於分娩時胎兒"通過。個別情況下,由於韌帶過度鬆弛,可以引起關節疼痛,妨礙行動,不能久立或久行,這種現象越臨近足月越明顯,產後才能恢複。

(11)體重:在妊娠早期,由於食欲不振,、體重常減輕,但妊娠4個月後,體重就開始增加,到妊娠足月,可增加10~14千克,平均每周增加0.5千克。如體重增加過快,或體重增加甚微,則不是正常現象。

為什麼有的婦女懷孕後仍會有短期的少量月經樣出血?

婦女懷孕後,一般月經停止,但有的婦女懷孕以後,在應屆月經期仍有少量月經樣出血,也有的在妊娠3-4個月內按期出現月經樣出血。中醫稱之為"激經"。這種現象多見於雙子宮,由於一側子宮受孕,另一側子宮蛻膜出血所致。但也有的出血原因不清楚,可能是孕卵著床的一種生理反應,也可能為抑製正常月經來潮的作用尚不夠完全所引起。在臨床上,凡遇早孕時有月經樣出血,應警惕先兆流產、子宮外孕及葡萄胎等異常妊娠,也應注意有無妊娠並發蛻膜息肉、子宮頸息肉或糜爛等而引起出血的可能,極個別婦女妊娠合並有嚴重的宮頸癌較不孕時發展快,容易出血。所以對懷孕後出現的短期少量月經樣出血時,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弄清出血原因,給予必要的處理。

為什麼孕婦容易患病?

婦女懷孕以後,除了自身新陳代謝的需要,還要滿足日益增大的胎兒的消耗,因此對營養的需要日漸增加,一旦補充不足,就會使孕婦身體虛弱,隨著抗病能力的降低,常可誘發很多疾病。不僅如此,由於胎兒的生長發育,母體的負擔日重,為了適應這一變化,體內各個係統發生了複雜的變化,盡管這些變化屬於生理性的改變,大多數孕婦也能順利地渡過,但這複雜的變化也給很多孕婦帶來了不利因素,為疾病的發生創造了條件。比如,為了供應胎兒足夠的血量,母體全血總量日漸增多,鼻黏膜的增厚、水腫,就容易招致病毒、細菌的侵入,引起感染性疾患;膨大的子宮對膀胱、輸尿管的壓迫,使尿殘留,容易使細菌繁殖和生長,引起泌尿係統的炎症;由於孕激素的作用,骨盆關節及韌帶鬆弛,常可導致關節及腰部疼痛等。再者,若有慢性疾患存在,妊娠後可明顯加重,如既往患有心髒病,孕後由於心髒負擔加重,不僅會使心髒病的症狀突出,有時還會引起心力衰竭,如果有腎髒疾患,還會因腎功能的改變,引起慢性腎功能不全。由此看來,生育雖然是女性的天職,但妊娠又給婦女帶來很多不利因素,因此必須了解這些情況,做到孕期保健,以防患於未然,才能使孕婦順利渡過妊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