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生活方式(3)(3 / 3)

我國是最早種茶、飲茶的國家。茶於9世紀才傳到日本,17世紀傳到歐洲,至今已在40多個國家安家落戶,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根據化驗,茶葉的主要成分是茶素、鞣酸、咖啡因、蛋白質、氨基酸、糖類、脂肪酸、維生素、無機鹽和葉綠素等。飲茶可使中樞神經興奮,消除疲勞,還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有強心利尿之功效。研究發現,茶葉中所含具有蘆丁活性的物質,能加強毛細血管壁的韌性,維持毛細血管的正常滲透性,防治維生素c缺乏症,並能調節甲狀腺的功能。茶中的揮發油和鞣酸,有幫助消化的功能。此外,醫療上可用濃綠茶治痢疾,用陳茶去鉛毒,起到解毒、殺菌等作用。由於茶中含有微量元素氟,對防治齲齒、老年骨質疏鬆也有幫助。茶中含有多種維生素,是補充維生素的來源之一。浙江醫科大學從茶葉中提煉的茶色素治療動脈硬化120例,有效率達81.7%。

飲茶好處雖多,但也應以適度為宜。飲茶過多,使體內水分增多,會加重心腎負擔。多飲濃茶還會出現過度興奮、心跳加快、尿頻、失眠等症狀,所以失眠和高血壓病患者不宜飲濃茶。尤其是老年人,尤以清淡為宜。身體過於虛弱者,以不飲或少飲茶為宜,注意不要飲冷茶,特別是空腹飲冷茶,易傷脾胃。

為什麼頭遍茶不宜喝?

講究喝茶的人,都注意不喝或 少喝頭遍茶,一方麵是出於色香味的考慮,為的是取其精華,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少喝進些黴菌。因為茶葉在生產、包裝、運輸、存放過程中,很容易遭受黴菌的汙染。尤其在不提倡用滾開水泡茶,以求盡可能多地保存維生素c和其他營養成分的時候,黴菌是殺不盡的,喝進些黴菌的"浮屍",的確讓人不放心,因此,還是盡量不要飲頭遍茶。為什麼說飲茶宜知茶之性?

茶葉有三大特性,隻要了解了這些特性,在購買和保管中就自然有辦法了。

(1)吸濕性:它能隨空氣中的濕度增加而增加水分。一般茶葉的含水量為7%~9%,如果超過了10%,就會逐漸引起質的變化,時間長了就要發黴,而發黴的茶葉被人飲後對身體健康無益。

(2)陳化性:茶葉與酒完全相反,白酒是越陳越香,而茶葉是越新越好。如果茶葉貯存時間過長,就會陳化,失去香味,湯色也會變暗,出現異味。茶葉如含水分偏高,陳化也越快。

(3)吸收異味:茶葉中含有一種烯萜類物質,這種物質能將異味分子吸附在自己身上。如果把茶葉與鹹魚放在一起,就會吸進魚腥味;和化妝品放在一起就會吸進胭脂味。

根據茶葉這三大特性,在保管茶葉的時候就要注意將它放在清潔、幹燥的地方,千萬不要與有氣味的物品如煙、酒、樟腦、汽油等放在一起。裝茶葉的器皿用完後要蓋嚴,防止陳化走味。另外,每次購買時要少買一些,保存期不宜過長。

茶宜常飲,但不宜過濃過量。這是因為茶有助消化、解油膩、祛暑熱、提精神的功能,但飲過濃的茶後又可導致胃功能失調。

茶宜現衝現飲,不宜飲用隔夜茶。因為現衝現泡的茶味香,營養也豐富;而隔夜茶不但沒有多少營養,且味道差。

泡茶宜用水溫不太高的開水,而不應用剛剛煮沸的開水衝泡。因為水溫過高不僅使維生素損失量大,還會產生一種苦澀味。至於用什麼水溫衝泡,這要看是什麼品種的茶。中檔茶可以用90%的開水衝泡,高檔茶就應待開水晾到70~80~C時再泡;烏龍茶則需先倒開水後放茶葉。

飲茶宜根據季節而定,不同季節飲不同類型的茶。因各類茶葉的產地、品種和加工方法各有不同,所以含有的營養成分也各異,較好的安排是:夏飲綠茶,冬飲紅茶,春秋兩季飲花茶。

早晨空腹不宜飲茶。因為空腹飲茶會引起腎功能亢進,出現尿頻、心慌,並影響腸胃功能和妨礙人體對鐵質和B族維生素的吸收。

飯前也不宜飲茶。因為飯前飲茶會衝淡消化液,使飲食無味,還可能使消化器官暫時對蛋白質的吸收功能下降。

飯後不宜馬上飲茶。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能與食物中的蛋白質、鐵質發生凝固作用,從而影響人體對這些物質的吸收。

為什麼人到中年宜多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