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排卵期出血?什麼叫接觸性出血?
在正常的月經周期中,第12~14天是排卵的日期,在此期間少量的陰道流血,稱為排卵期出血,中醫叫"經一月再見"。這是因為此時卵泡破裂,雌激素起伏,致使血管通透性改變,紅細胞滲出血管所致。為了把排卵期出血與其他疾病相鑒別,應注意測量基礎體溫,如出血發生在排卵日,即是排卵期出血。排卵期出血,如量少而時間短的可不必治療,如出血較多,可適當用些止血藥。有的在排卵期出血的同時,感覺小腹部疼痛不適,如疼痛較輕,時問又短,局部熱敷可以止痛,倘若疼痛較劇烈,持續時間又長,則應當請醫生給予診治。
所謂接觸性出血,就是子宮頸與外界接觸後發生的出血,一是因為醫生檢查時碰撞而引起出血,更多是因性交接觸而引起出血。凡有接觸性出血時,多見於重度宮頸糜爛、子宮頸癌,所以應去醫院請醫生詳細檢查。
什麼是功能性子宮出血?如何分類?各有何特點?
有些婦女月經周期不規則,周期縮短,經期持續時間延長,月經量增多,而經婦科檢查又未發現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者,都稱之為功能性子宮出血,簡稱"功血"。本病多發生於青春期、更年期、產後或流產後等內分泌平衡發生變動的時期。功能性子宮出血分為無排卵性子宮出血和有排卵性子宮出血兩類。
(1)無排卵性子宮出血:最為常見,以青春期和更年期多見。表現為月經周期不規則,常在子宮出血前有一段閉經史,多數為經期延長,經血量多或淋漓不斷。流血多時,可產生繼發性貧血。流血時不伴有腹痛,為本病的特征。基礎體溫因無排卵而呈單向。
(2)有排卵性子宮出血:多見於流產或足月產後,月經周期規則或縮短,出血期延長(超過7天以上)。經血量多少不等,可出現經前、經後淋漓不斷。基礎體溫呈雙向。
功能性子宮出血如何治療?
患功能性子宮出血後,應注意適當休息,避免精神緊張、過度勞累或劇烈運動,若出血很多,應臥床休息以減少盆腔出血,並服用子宮收縮藥和止血藥,如麥角新堿、縮宮素或安絡血、仙鶴草、維生素K等止血以應急,中藥驗方九炭方(當歸炭9克,丹皮炭9克,藕節炭9克,阿膠珠9克,炙香附9克,白芍炭9克,艾葉炭45克,生地炭9克,廣陳皮9克,蒲黃炭9克,貫仲炭7克,陳棕炭7.5克,川續斷15克)止血效果也很好。如出現貧血,可服補血藥,貧血嚴重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應考慮輸血。然後根據不同情況,采用不同治療措施,如係青春期患者,一般應先止血,止血後進行周期治療,誘發排卵,恢複卵巢功能,但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已婚婦女經藥物治療難以控製,尚可考慮刮宮術,約半數患者刮宮後,症狀可緩解;更年期婦女,經藥物、刮宮術治療無效,可考慮子宮切除術或行放射性絕經,即子宮內放置鐳錠1500-1800毫克/小時,毀壞子宮內膜,使血管硬化,達到止血的目的,或用小量深度x線照射卵巢部位,破壞卵巢功能,導致永久性閉經,但對全身代謝影響較大,非不得已不宜采用。
哪些原因可以引起產後出血?
正常分娩時,一般失血50~200毫升。如果在分娩後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400毫升,稱為早期產後出血;如在分娩24小時後大量出血,稱為晚期產後出血。引起產後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宮乏力、收縮不良、創麵血管開放,出現持續流血,這種情況約占產後出血的70%~75%。此外,部分胎盤滯留,影響子宮的正常收縮;軟產道損傷,或剖宮產切口裂開,或凝血機製障礙,也會發生產後出血。一般來說,子宮乏力、軟產道損傷和胎盤滯留是產後24小時內出血的常見原因;胎盤殘留出血多發生在產後10天左右;胎盤附著麵複舊不全出血在產後2周左右;子宮壁切口裂開出血多在剖宮產術後2~3周。
產後出血不僅會引起貧血,嚴重的還會引起休克。有的還會並發感染。因此要積極預防,做到計劃生育,注意孕期衛生,定期進行產前檢查,發現問題及早解決,對於預防產後出血很重要。如發生產後出血,出血量不斷,可先試用益母草膏或麥角製劑和抗生素,一方麵止血,另一方麵預防感染。如疑有胎盤、蛻膜組織殘留或胎盤附著麵複舊不全,應施行刮宮術。
什麼是白帶?正常情況下白帶有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