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特殊時期—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4)(1 / 3)

人物簡史:李時珍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善於向勞動人民學習,38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李時珍對祖國的本草學作出了巨大貢獻,此外他在人體生命科學方麵也有重要的建樹。

主要著作:《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

第十六節 張景嶽

生卒年:1563年~1640年

人物簡史:張景嶽為明代著名的醫學家,自幼聰穎,幼時即從父學醫,有機會學習《內經》,青年時廣遊於豪門,結交貴族。可能受先祖以軍功立世的激勵,他壯年從戎,遊曆北方。數年戎馬生涯無所成就,使景嶽功名壯誌“消磨殆盡”,而親老家貧終使景嶽盡棄功利之心,解甲歸隱,潛心於醫道,醫技大進,名噪一時,被人們奉為仲景、東垣再生。

主要著作:《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和《景嶽全書》。

第十七節 《醫學入門》

成書時間:明代

作者:李梃

作者簡史:李梃生活於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青年時期因病學醫,博覽群書,勤於臨床。晚年因感初學者苦無門徑可尋,乃收集醫書數十家,“論其要,括其詞,發其隱而類編之”,著成《醫學入門》,並於1575年刊行於世。

第十八節 《類修要訣》

成書時間:明代

作者:胡文煥

作者簡史:明代醫學家胡文煥,他校輯的《類修要訣》一書是《壽養叢書》中的一本,收集了較多前人有關養生的警句、格言,其養生思想為戒情誌、常樂觀、節食欲、慎起居、少房事、避外邪,以保養氣、神、精。在《養心要語》中,他寫道:“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鬥一鬥,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還雲“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

第十九節 《外科啟玄》

成書時間:明代

作者:申鬥垣

作者簡史:明代醫學家申鬥垣的外科學術思想比較激進。他崇拜華佗,深為其剖腹、刮骨等手術未能傳世而惋惜。他對各種外科疾病,多能根據不同情況,在辨證基礎上,給予手術或非手術的適時治療。對筋瘤,他主張“以利刀去之”;對血瘤,強調“以利刀割去,銀烙匙燒紅,一烙血止”,使不再生,可以說都是非常先進的思想。

第二十節 《理虛元鑒》

成書時間:明代

作者:汪綺石

作者簡史:明末醫家。他所著的《理虛元鑒》於辨治虛勞病中所論述的脾胃學術理論很有特點:在虛勞病因病機認識上,重視精、氣、火(神)的關係,認為陽虛三奪統於脾;在辨治方麵,強調了髒腑的整體聯係,提出治虛有三本,脾、肺、腎也,而三者之中又特別重視脾土的作用,這充分體現了“脾為百骸之母”的重要學術觀點。

第二十一節 王肯堂

生卒年:1549年~1613年

人物簡史:王肯堂,字宇泰,別號損庵。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進士,曾授翰林院檢討,參與國史編修。他與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交往密切,對西方數學和自然科學興趣甚濃。由於朝廷不納他的抗倭疏議,憤然稱病辭職回鄉,從此重操少時喜愛的醫學。居家期間,他邊療民疾,邊撰醫書。他廣泛收集曆代醫藥文獻,結合臨床經驗,以10年時間編著成《六科證治準繩》。這是一部集明以前醫學大成的名著,書中對各種疾病的症候和治法敘述“博而不雜,詳而又要”,為曆來醫家所推崇。

主要著作:《六科證治準繩》、《古今醫統正脈全書》、《針灸準繩》、《醫學正宗》、《念西筆塵》等。

第二十二節 陳修園

生卒年:1753年~1823年

人物簡史:陳修園,名念祖,字修園,又字良有,號慎修,長樂(今福建長樂)人。陳修園自幼一邊攻讀儒經,一邊學醫,曾拜泉州名醫蔡茗莊為師學醫。曾任直隸省威縣知縣等職,在任上曾自選有效方劑救治水災後罹患疫病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