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節(1 / 3)

回的野味,兩人目光相交的瞬間,情不自禁地相視而笑,都想起了昔日的往事。

羅隱和葉子昀在江湖中人心目中,世上幾乎沒有能難倒他們的事,然而他們兩個大男人都不善庖廚,最初相遇之時,彼此間不甚了解,露宿野外需要動手炙烤烹飪食物,他們都給予對方十分的信任,結果卻是終生難忘的。

後來經過數次嚐試,以葉子昀的聰明才智,已可以用練劍時的十二分的專注與耐心,將火候掌握到不至烤糊或是半熟夾生,抹上的調料分量不多也不少,但要說味道多好卻不見得,更不能與他們品嚐過的出自名廚之手的美味珍饈相比。

終是悟到廚藝也是靠天分的,若無天分,也要長年的勤奮努力與積累豐富的經驗才行,他們忙於為俗務奔波,也非有閑情逸致在廚藝上下功夫的人。

馬車雖小,美酒與調料都是齊備的,吃完自給自足的一頓後,天色已是完全黑了下來。兩人在篝火堆旁靜坐著,入夜後山中的清靜,卻忽然被不速之客打破了。

遠遠聽去,來的有數十人之眾,或許是看到了山壁上映著的火光而尋了過來。待離得近了,羅隱瞥見了那群人的服飾,竟是飛鷹堡的人。

許是來人也看清了羅隱的相貌,領頭那人忽然示意餘人停下,一人大步走了過來,朗聲大笑道:

「不想今日能在此與羅兄重逢,幸何如哉。」

此人正是羅隱曾在陰陽拐二人手底下救下的那位青年。那日在山中偶遇,他對羅隱極為熱絡,然而始終未曾說出名姓,羅隱有事在身,見他說話藏頭露尾,也無意與他相交,未曾留下名姓就走了。

此番相遇,卻直呼羅隱名姓,莫不是在品劍大會上打過照麵?羅隱想到此處,聽著他說話的語調,心中一動,莫非他就是那個出麵爭奪往生劍之人。他究竟是何人,飛鷹堡中人對他馬首是瞻,卻為何要易容改扮了參加品劍大會?

葉子昀也不曾見過此人,然而飛鷹堡中人曾見過他的人卻不少,於是他早在那人走過來時,就攏緊身上的貂裘,先回到馬車上去了。

那人也隻瞧見了他的背影,火光映照下一身雪白的貂裘襯著如墨的烏發,然而那人身量極高,行動間的姿態也絕非女子。

十月的天氣,山中入夜後風大,難免寒意甚重,但練武之人並未放在心上,那人何至於畏寒至此。若非天生病弱,就是身無武功,羅隱何以會帶這樣一個人同行。

他心念稍轉,疑竇暗生,然而他此刻的心思都在羅隱身上,就將此事先擱下了。當下和顏悅色地麵向羅隱,笑道:

「上回匆匆一別,未曾告知名姓,小弟裴琰,再次謝過羅兄的救命之恩。」

姓裴……羅隱雖不通曉江湖之事,也知飛鷹堡的主人姓裴。這樣的年紀,又能號令飛鷹堡的一眾高手,想來就是傳說中飛鷹堡主的獨子了吧。

這位裴公子在江湖中聲名不顯,不為武林中人所熟知。他常年在堡中獨居,極少出現在人前,甚至不如飛鷹堡的雙護法與一眾高手威名赫赫,然而如今看來卻非甘於平庸之輩。

他的部下都在十丈之外升火紮營,數十人盡皆沉默無聲,無一人敢說話喧嘩,對裴琰的敬畏不似是對著堡主的公子,而像是跟隨在一言可決定他們生死命途的飛鷹堡主人身側。

作者有話要說:

☆、三一、山高水長

羅隱撥著篝火,應道:「舉手之勞,何足掛齒。」當日山道上偶遇,救人是本分,他無意與飛鷹堡的少主人攀上交情。

裴琰卻似對羅隱一見如故,他在一旁坐下,言辭之間毫不掩藏仰慕之情,又縱談起江湖之事,仿佛把對方當成了可以推心置腹的知己。然而隻有一人滔滔不絕,另一人始終未有回應,氣氛也熱絡不起來。裴琰麵上未露不豫之色,隻是遙指著隨行之人,笑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