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筆抵萬軍”的著名報人邵飄萍3(2 / 3)

1925年11月24日,郭鬆齡到欒川召開軍事會議,宣布班師回奉,倡導和平。當場扣留了不肯簽名附和的四個師長和三十餘名旅以下的軍官,爆發了東北國民軍的灤州事變。郭鬆齡通電反張,電文近兩千字,刊於27日之《京報》。同日同版刊載的還有郭鬆齡等聲討楊宇霆的電文。馮玉祥在24日也發出通電,曆數張作霖的罪狀,勸他引咎下野,以謝國人;並調整軍隊部署,以示對郭鬆齡倒戈反張的支持。

就在郭、馮通電反張之日的前後,邵飄萍在包頭采訪,並與馮玉祥將軍進行了長時間會麵,27日,馮玉祥將軍親書聘書,聘邵飄萍為高等顧問。回京後,邵飄萍立撰《包頭視察記》,並載於11月28日的《京報》,同時刊出與馮玉祥一起視察的三張照片。自郭、馮通電全國,邵飄萍在《京報》刊登了《郭鬆齡致張學良一封書》、《再致張學良》、《電告進攻錦州奉軍》、《聯馮反奉原因及其經過》、《郭軍到錦州》、《郭鬆齡到興城》、《京津間之形勢》、《郭軍已占錦州》、《張作霖之末路》、《奉張大勢已去》、《昨日之國民軍》等大量文章,支持郭、馮。並親自撰寫評論,指出西北和東北國民軍聯合打倒東北張作霖,為中國國民革命掃清障礙,並評價這一革命行動“雖不敢謂中國之政治麵目即是進於康衢大道,然至少可認為服從民意,警醒軍閥,使中國發生一種新機運之有益的行為”。

邵飄萍在京報上發表文章,曆數張作霖的種種罪狀,在《日軍閥之幹涉中國內政》一文中指出:“吾人所以反對張作霖者,固因其違反民意,妄肆野心,以武力逞威權,視戰爭如兒戲,獨夫民賊,不應再聽其專橫。……固雖擁有東省之富庶,而財政紊亂,胡匪猖獗,暴斂橫征,社會破產,數次侵略關內之戰,皆耗費數千萬金,可莫非東省之人民之所負擔,充其舍近圖遠窮兵黷武之虛榮心理,東省民力將無複得資修養之期。推翻張作霖,即為鏟除整理地方之障礙。”在郭鬆齡節節取勝,進逼張作霖老巢奉天時,邵飄萍又撰文鼓勵張學良“父讓子繼”。邵飄萍在報紙上對張作霖的討伐,令張作霖坐立不安,彙款三十萬給邵飄萍,想收買他,堵住他的嘴,邵飄萍更為惱火,當即將張的三十萬彙款退回,並繼續在報上對張進行無情的揭露。

日本政府對郭鬆齡發動的倒戈事件極為關注。灤州起義後,日本政府立刻發表聲明:“滿蒙與日本有密切關係,對蒙滿發生的事件,日本不能持旁觀態度。”但沒有表明在張、郭之間支持哪位,而是靜觀其變,想利用張、郭戰爭來擴大其在東北的利益,等待機會在張、郭中選擇一位進行交易。他們先與郭鬆齡接觸,得出的結論是一旦郭取得政權,日本在東北的特殊利益將會大受其害。於是暗地支持張作霖,向張作霖提出“關東租借地租期”、“南滿鐵路管理權延長九十九年”以及日本在蒙滿享有其他種種特權作為條件,並要他承認“二十一條”中關於蒙滿地位的條款。張作霖為了達到消滅郭鬆齡,保護自己利益的目的,再次不惜出賣國家的主權,在日本早已準備好的不平等條約上簽字。關注東北局勢的邵飄萍對張作霖的伎倆洞察秋毫,於12月10日發表評論《日本兵與張學良》、《日軍閥之幹涉中國內政》,譴責曆來以“中日友善”為口頭禪的日本當局妄圖侵略東三省,乃至全中國的野心。

一心想除掉張作霖的郭鬆齡終於在日、張的聯合夾擊下失敗下了。最後夫婦倆都死在張作霖的屠刀之下。郭鬆齡失敗後,邵飄萍在《京報》上闡述倒戈反張失敗的原因時指出,要害是日本關東軍的參戰和張作霖接受白川司令的要挾條件。在時評《日本暗助奉張之成功》中揭露:“日本阻止郭軍之前進,各省嚴守中立之態度,實際則使郭軍中途淹留,奉張可以從容備戰,致九死一生中獲得最後之勝利。故此次郭軍之敗,乃日本助張政策之成功,日本亦何愛於奉張乎?……”邵飄萍把此事件的真相向民眾披露後,在北方掀起了反日、反張的民眾運動。這使張作霖更加痛恨邵飄萍,發誓打進北京後就要逮捕邵飄萍,槍斃他。

孫中山從事革命工作幾十年,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奪得,幾次組織政府幾乎都是曇花一現,最後都是被野心家擠下台。對於孫中山為救國走過的艱難坎坷,邵飄萍從在孩提時代開始就看在心裏。邵飄萍當麵向孫先生請教多次,因此,孫中山先生,對於邵飄萍來說,永遠是個長者、良師和益友。

1923年6月,中共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采取積極步驟,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壯大革命統一戰線,李大釗、毛澤東、高君宇積極參與了此事。1924年1月20日,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對於這次會議,《京報》以《國民黨大會通過組織政府案》一文,就“孫總理致訓詞後,關於中國現狀與國民黨改組問題,演說亙二小時之久”作了概要報道。後又連載了《國民黨全國大會宣言全文》。孫中山在絕望之際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援助,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邵飄萍積極支持,並利用《京報》積極宣傳。

馮玉祥取得北京政權後,電邀孫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國事,《京報》幾乎每天報道孫中山的消息和北方政局。1924年11月14日刊《孫中山定昨日離粵赴滬》,報道孫中山先生將在上海稍作停留,與上海方麵國民黨商議幾天後北上的消息。17日,邵飄萍又全文刊登《孫中山離粵時宣言》。19日,中山先生到達上海後,《京報》刊《所譴帝國主義者之一矢》,12月4日,孫中山抵達天津,受到當地一百多個團體、一萬餘人的熱烈歡迎,《京報》先後刊出《孫中山先生繞道日本來津》、《北京各團體籌備歡迎孫中山》、《中山抵津盛況》等新聞通訊。邵飄萍在中山因病延期到京期間,為宣傳中山主張,先後刊載中山先生演講錄《大亞洲主義》,在《京報》副刊《圖畫周刊》創刊號上,登出“全國景仰之中山先生”全身像。所有這些宣傳,給反對孫中山的段祺瑞執政府以沉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