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9章 有信仰的人之皇帝身邊的紅人 (2)(3 / 3)

當即扣押武延秀,並於八月發兵入寇河北,連陷城池,殺戮慘重,同時移書責備朝廷,其中一條赫然竟是“可汗之女當嫁天子之子,武氏小姓,門不當戶不對,罔冒為婚,純屬欺詐!”

檄文傳到武周,武承嗣本來就擔心自己兒子的安危,結果又遭此侮辱,最後白眼珠一翻,死了。關於他的死,個人認為病因隻能有一種,那就是——鬱悶。李哲被接回京,眼看自己太子之位要泡湯,自己玩了半天,卻玩完了,不死,活著還有什麼奔頭?

這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機,被軟禁深宮的皇嗣李旦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書懇請遜位於廬陵王。

聖曆元年(公元698年)九月,武則天思慮再三,終於鬆口,複立廬陵王為太子,並恢複了他出生時的名字——顯。這時候,距離李顯回京已有半年之久。

李唐粉絲們都長舒一口氣,心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地了。與此同時,武三思再度拜相,成為今後武李之爭的主角。

李顯既已被立為太子,這默啜棄周複唐的口號不攻自破。鑒於府兵敗壞已不堪戰,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以他的名義招募軍士征伐突厥。消息傳開,人心振奮,原本招募一個多月還不滿千人,現在應募者雲集,沒過幾天就招募到五萬多人。

這個時候,李顯的才能已經不重要,他的存在就是一麵旗幟,鞏固他地位的每一個舉動都被視為為李唐複國鋪路。

擔任河北道行軍副元帥的是狄仁傑,實掌元帥之職,讓監軍使吉頊把這一情況告訴武則天。於是聲音洪亮的吉頊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大大吹噓了一番李顯的號召力,聽在武則天耳中,也不知是何滋味。

這十幾年來她廣施官爵,減免賦役,神道立國,薄待儒術,為收買人心做出了諸多努力,到頭來還是敵不過“李唐皇族”這四個字!

但募兵進行得如此順利,也算件好事吧。武則天臉上掛著微笑,辛酸而又欣慰。

一旁的諸武聽著可實在不爽到家,覺得吉頊這小子太不地道。他們雖不知道吉頊就是那個鼓動二張召回廬陵王的主謀(此事進行得極為隱秘,睿宗登基後有人剖白才得知吉頊為李唐複國所起的作用),也不禁深恨吉頊此刻的搖唇鼓舌。

當下召集到四十五萬大軍,太子掛虛職留京,命狄仁傑執元帥事,武則天親自送行。然默啜已經回師漠北,擄掠諸州男女萬餘人,所過之處殺掠不可勝計。先行出師的沙吒忠義等人隻敢引兵遠遠綴著,不敢逼近。狄仁傑帶了十萬兵馬一陣狂追,已經追不上了。

默啜可汗獨霸北荒,擁兵四十萬,地盤廣袤綿延萬裏。

武則天狂怒之下改默啜之名為斬啜,把親附他的一幹叛臣處以極刑,但也隻能如此了。

武延秀仍然被扣留在突厥,直到中宗複位後默啜請和才被放回,後成為安樂公主的男寵之一,正牌駙馬死後升級扶正,最後夫妻雙雙死在李隆基討韋後之役中。

突厥的征伐最終還是不了了之,武則天心裏鬱悶之極,身體的衰老與國事的煩憂糾結在一起,讓她不堪麵對卻又不得不麵對。

既已確定了李唐複國,她就要盡量調和武李之間的矛盾,確保武姓在李唐政權下也能享有如今的地位和權力。

在李顯太子身份確立之後,武家子弟也被委以重任,安排到重要崗位。

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八月,武承嗣去世的第三天,武三思即出任檢校內史,掌首相之職。同月,武士逸之孫重規任天兵中道大總管,掌並州(今太原市)城中的天兵軍。九月,武攸寧入閣宰相。十月,下令在神都洛陽城外屯兵駐防,命河內王武懿宗、九江王武攸歸統領。

聖曆二年(公元699年)七月,命建安王武攸宜留守西京長安,接替會稽王武攸望。

通過這一係列安排,武家子弟分別被授予軍政要職,並控製著洛陽、長安、太原三大政治中心。

武則天還是不放心,又於聖曆二年臘月,賜太子姓武;同年六月,召集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寧等共為誓文,立誓和睦相處,在明堂昭告天地,銘之鐵券,藏於史館。棄周興唐的原則至此成為定局,武李盟誓的這一刻,也就向天下宣告了一個事實:武周王朝注定一代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