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狄仁傑、婁師德等宰相的相繼離世,武則天發出了“朝堂空亦”的感歎。隻要武周朝這個大公司不垮台,還有長期飯票可以領,就會有員工願意留下來繼續打工,就會有人忠於自己。
對於這一點,武則天從來沒有懷疑過,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而在這些依然健在的大臣們中間,魏元忠應該算得上是當仁不讓的一哥,當紅炸子雞。
魏元忠算是武則天晚年的能臣,可以用文武兼備、敢說敢為來形容這個人。在武則天使用過的所有宰相中,此人應屬上品。
這時候文臣集團與二張的矛盾越來越明朗化,如果二張能夠有所收斂,肯安安生生地專門服侍武則天,那也沒什麼,最多隻能算是生活作風問題。可他們偏生也喜歡搞搞政治,試問又有幾個生在權力場上的男人在權力麵前能夠淡定如處子?
武則天非常信任這兩個散發著脂粉氣的“純爺們”,經常授意讓他們處理政務。私底下的唾沫非但沒有淹死他們,反而成為激發他們鬥誌的原動力。
不要說大臣們拿二張沒有辦法,就是那些皇親國戚在這兩個妖人麵前也是黯然失色。記性好的讀者也許還記得,前一時期,邵王李重潤和他妹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就不服氣,幾個人私底下議論武則天與二張的床笫之事。
這事就傳到二張那裏,最後被武則天知曉。
武則天下令讓李重潤、永泰郡主、武延基三人自殺謝罪,就連二張也沒有料到武則天會下此重手。要知道李重潤和永泰郡主那可是李顯的子女,武延基是武承嗣的兒子。為了二張,武則天不惜逼殺自己的孫子、孫女,由此可見武則天這時候是鐵了心要力挺二張到底。如此一來,誰都知道張氏兄弟是得罪不起的了。
既然有人在這件事上吃虧,那就吸取教訓。於是李顯、李旦、太平公主這三個武則天的親生骨肉都想方設法地哄張氏兄弟開心。張氏兄弟開心,武則天就會幸福;武則天幸福了,他們這些做兒女的日子也就好過了。
長安二年(公元702年)八月,李顯兄妹三人上疏請武則天封張宗昌為王。武則天沒有同意,雖然說自己寵幸二張,但並不代表就要給他們官做。
武則天在這一點上,還沒有老糊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可兄妹幾個卻認為,這是老母親在考驗他們。為人子女要想母親之所想,急母親之所急。過了幾天,李顯兄妹再次上疏。二張這麼優秀的人才不當官,不足以彰顯我武周王朝的氣度。
武則天一看這幾個孩子沒完沒了,隻好順坡下驢封了張宗昌鄴國公的爵位。
連太子和公主都上杆子拍張氏兄弟的馬屁,何況那些屁股指揮腦袋的朝臣們了。為了屁股下麵的那個位置,一定要跟上形勢,不然早晚會被踢出局。試看今日之朝堂,誰最紅最閃亮!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雖然說大部分人都在琢磨著怎麼和二張拉關係的時候,但也有人在找機會將二張拉下馬。魏元忠就是其中一個。
這個人在前麵,我也提到過,官場之路極為坎坷,為了敘述的方便,在這裏我們先來溫故而知新。
魏元忠是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縣南)人,在太學當學生的時候,就是一個性格剛直之人,從來不去做跑關係走後門,跑官要官的事,也就因為這個多年未得征用。當時有左史江融,寫了一本《九州設險圖》,備述古今用兵成敗之事。魏元忠從其學,由於學習刻苦,天賦又好,終於成就了一位有著卓越軍事才能的文人,當時與婁師德、裴行儉相類,走的都是文武全麵發展之路。
儀鳳年間,吐蕃侵擾,他向朝廷投密信言事,長篇數千言表現其雄才大略。他曆數前朝治亂與君主用人的關係,也大膽地指出本朝用人和賞罰得失,尤其論述了對吐蕃作戰的應有方略。其論宏闊,大氣磅礴,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他的表現很快就得到高宗和武則天的賞識,授秘書省正字之職,入值中書省。不久,又遷任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人才都要放在領導眼皮底下,平時不用先養著,用的時候召喚一聲就到了。
在平徐敬業叛亂中,武則天讓他擔任李孝逸軍的監軍。武則天對他認識極準,魏元忠果然極具軍事才能,給李孝逸獻計無不成功。平亂之軍所以能不失時機地進軍,能迅速取得勝利,和魏元忠的監軍獻策關係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