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0章 春天刮起的風暴之複唐;無字碑 (1)(2 / 3)

張柬之就把誅殺張易之兄弟的計劃和盤托出,李多祚聽得熱血沸騰,跟著瞎激動,躍躍欲試。

武官大多數都是性格耿直之人,他們對那些繞著一個問題說上半天的文官,有一種盲目崇拜,何況是麵對八十多歲的老知識分子。

聽著張柬之極具煽動性的語言,看著張柬之極具爆發力的動作,直覺告訴李多祚:幹了一輩子刀口舔血的買賣,最後這一筆將會使他青史留名。

八十歲拜相的張柬之做起事來果然是沉穩有謀,他的政變準備工作進行得是有條不紊,各個環節都是層層推進。八十多歲的老同誌能有這等覺悟,李唐精神不死!

搞定李多祚,就等於手裏有了一支軍隊。軍方僅僅有一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繼續充實基層隊伍。

革命畢竟不是請客吃飯,刀決定一切。光走上層路線,根基不牢,忙到最後也是空對空。張柬之要讓下一級的軍官們也成為這次革命的同盟軍,形成統一陣線聯盟。

張柬之又利用他的職務之便,對一些下層軍官進行了調整。把自己的一些親信秘密安插到羽林將軍這個崗位上去,以方便自己隨時調度。

張柬之策反的兩個最重要的人物,一個是司刑少卿桓彥範,另外一個是中台右丞敬暉。這兩個人都是他過去的老同事,而且他們三個都曾經受到過一個人的提拔,那個人就是武則天曾經最信任的狄仁傑。

這樣算下來,三個人也就有一種類似於同門的關係。所以張柬之一找到他們兩個,把自己的計劃一說,立即得到了兩人的響應。我們早就想這麼幹了,一直在等機會。

別等了,機會不是等出來的,是拚出來的。趕緊回家磨刀,準備和我大幹一場。

也就是說,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也形成了政變的核心集團。這三個人就是政變核心指揮部的最早成員——張柬之、桓彥範和敬暉。

拉攏李多祚,讓張柬之握住了槍杆子。任何時候握住了槍杆子,就等於革命成功了一半。

拉攏桓彥範和敬暉,讓張柬之有了並肩作戰的盟友,有了盟友,就算功敗垂成,死了也有個墊背的,黃泉路上不孤單。一切按部就班,張柬之並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他知道自己要想一舉成功,還有很重要的一步棋需要走,那就是爭取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得到天下人的響應。

做群眾工作,不需要一個個登門入戶,那樣的話,就是再活五百年,張柬之也無法實現。其實群眾工作不難做,中國老百姓還是講道理的。要他們信你,你得先給個理由。讓他們明白師出有名,造反有理!

張柬之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拉攏李唐皇室。在老百姓心目中,李唐皇室才是正宗,別看武則天在台上折騰得歡,可老百姓並不買賬。對於武則天來說,這真是一場悲劇。

張柬之要發動的這場政變必須得到李唐皇室的支持,誅殺二張必須打著皇室的旗號進行,否則就是犯上作亂。

當時太子李顯每天從玄武門進宮,給武則天請安。擔任羽林將軍的桓彥範和敬暉兩個人就在玄武門截住了太子李顯。兩個人把張柬之製訂的計劃這麼一說,太子李顯雖然有些猶豫,但還是同意了。因為政變成功,他是最大的利益既得者,人家都拎著腦袋跟自己幹了,他這個太子沒有理由退縮。

我們再來看皇室成員這邊,武則天活著的子女一共就三個:太子李顯,相王李旦,還有太平公主,也就是說,兄妹三人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不能有一個人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比方說太子李顯,他是政變的一麵旗幟。政變必須打著他的旗號進行才算合法,而政變的最終結果,也肯定是將他扶上皇位。李顯還給政變核心指揮小組派出了一個人,這個人是他的太子右庶子,直接歸他管的宰相,叫崔玄暐。

這個崔玄暐也是狄仁傑當年一手提拔上來的,和張柬之算是同門。

那麼相王李旦在做什麼呢?相王李旦很早就開始掌握軍權了。這時候李旦擔任左衛大將軍,這是南衙的最高將領,南衙衛兵的頭。所以到時候,可以由他帶領南衙衛兵來控製政府,穩定京城的局麵。

大臣們和皇室成員都做好了準備,政變已經到了箭在弦上,最後攤牌的時刻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