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幸福來自道德 (1)(2 / 3)

有一天,因為他犯了錯,父母生氣地罵了他,於是他就偷偷拿了家裏一些錢離家出走,準備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在外麵流浪了幾個月後,錢花光了,他沒地方去,又冷又餓。他想起家裏又溫暖又舒適,母親總會把飯菜端到自己的麵前。於是,他開始後悔了。他想回家,可又害怕父母不接受他。於是,他含淚寫下了一封信:

親愛的爸爸媽媽:

這些日子,我非常非常想念你們。隻有在困境中,我才能明白家的溫暖。我很想回家,可是我怕你們不要我了,我沒臉回家。如果你們願意原諒我,就在家門口掛一盞燈籠;如果不想要我了,就算了。

小男孩把信寄出去以後,就踏上了回家的路。他走呀走呀,在幾乎要昏倒的時候,走到了村子裏的山梁後麵。他不敢回家,在山梁後麵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夜幕降臨的時候,他才悄悄爬上了山梁。當他站在那裏遙望村子的時候,忍不住放聲痛哭起來。因為他看到,村子裏所有人家的門口,都掛著一個紅燈籠,整個村莊都亮成一片,散發出人世間最溫馨、最動人的光芒。

換位思考: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小男孩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深深地懊悔,所以,大家都原諒了他。因此,如果有人犯了錯誤,我們不妨寬容他,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

成長感悟:

寬容就像一朵花,就算人家踩了自己,也會把香氣留在對方的腳上。寬容就像一把大傘,保護著別人,自己卻被淋濕了。當我們懂得了寬容,我們就能學會善待別人;當我們學會了善待別人,我們就能體驗到真正的快樂。

臥冰求鯉

晉朝的時候,有個孩子叫王祥。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後來又娶了個妻子。後母對他特別不好,把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後來,後母又生了個兒子王覽,就對王祥更苛刻了。

可是,王祥從來沒有抱怨過後母,他總是想:“一定是我不好,所以後母才不喜歡我,我一定要做個乖孩子,她就會喜歡我了!”

有一年冬天,後母病了,她茶不思飯不想,就想吃鯉魚。可是,整條河都結冰了,到哪裏去找鯉魚呢?王祥心裏特別著急。他來到了河邊,呼喚著自己的親生母親,希望她的在天之靈能幫助自己,然後他脫掉衣服,光著上身躺在冰上,希望能用自己的體溫把冰融化掉,捉到一條鯉魚。

也許是王祥的孝心真的感動了天地,不一會兒,冰麵開始融化,一條大大的鯉魚跳了上來。

但就算王祥這麼孝順,也換不來後母的愛,她仍然對他百般刁難,可是王祥仍然不計較,對她和弟弟王覽都非常好。王覽對哥哥很尊敬,每次遇到母親為難哥哥時,他都會站出來為他解圍。

後來,王祥做了官,後母就想把他害死。她準備了毒酒,打算拿給王祥喝。結果,王覽發現了。在哥哥要喝酒的那一刹那,王覽把毒酒搶了過來——他願意替哥哥去死。

後母看到這一幕,立刻把酒打翻了,她羞愧地哭著說:“我時時刻刻都想置你於死地,可是我的親生兒子卻願意為你而死。我很羞愧!”

兄弟倆的深厚情意改變了後母,從此她對王祥好了起來。

後來,王祥和王覽都在朝廷裏做了大官。

換位思考:

如果有人像後母對待王祥一樣對待我們,我們會那麼大度地原諒她嗎?也許有的人會離家出走,有的人會對對方惡語相加,還有的人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是看了王祥的故事,我想,你的心裏已經有答案了。

成長感悟:

宰相肚裏能撐船。大度的人,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也能寬容別人的無理和過失,這樣才能得人心,才能成大器。唯有德行和真誠,才能使人走出逆境。

荀巨伯冒死護病友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荀巨伯,他非常講義氣。

有一次,荀巨伯去遠方探望生病的朋友。可是,他剛到那裏,北方的匈奴軍隊就打了過來,城裏非常混亂,人們都驚慌失措地跑出城去逃難了,留在城裏的人隨時都可能有生命危險。

朋友勸他說:“你趕快走吧,要不然,一會兒敵人就攻打進來了。你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可怎麼辦呢?再說,就算沒有戰爭,我也快病死了,你不用因為我而白白搭上自己的性命。”

荀巨伯真誠地說:“患難見真情!要是我這個時候離開你,不是太絕情了嗎?我們是朋友啊。”

他堅持留了下來,怎麼也不願意離開病重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