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食品的烹調方法要合理
良好的烹調加工過程能有效控製甚至消除食品的不安全因素,保證食品的安全衛生;而不良的烹調操作,不僅不能降低食品的危害因素,甚至會成為食品汙染的途徑,使食品中的有害物質增多,影響食品的安全質量。日常生活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1.不能先勾芡再熱炒
我們有很多的烹調習慣並不科學,典型的錯誤做法是將肉用澱粉勾芡後再用熱油炒,這種做法會使肉中的氨基酸和澱粉在高溫下發生糖胺反應,生成焦糖色素。伴隨焦糖色素的產生,還會產生一種有害成分4-甲基咪唑。此外,糖胺反應除生成色素外,還會生成一種致癌物——雜環胺,如果勾芡的同時再加味精,則更容易生成雜環胺。因此,應避免用澱粉勾芡炒肉,同時火不可過大,防止炒糊。
2.有些食物煮熟煮透才能吃
有些食品中含有天然毒物,須經特殊處理才可食用,常見的有扁豆、大豆、土豆等。扁豆中的有毒成分為植物凝集素、皂素,可引起胃腸道不適、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加熱可將其破壞,因此,食用扁豆要徹底加熱到變色後方可食用;大豆中的有害成分為胰蛋白酶抑製劑,可移行到豆漿中,因此豆漿如果未加熱熟透就飲用,可發生腹脹、腹瀉等症狀;發芽的土豆會含有有害的龍葵堿,加熱也不能將之破壞,因此食用前最好去皮,剔掉芽眼,特別是發綠的皮一定要去除。
此外,水產品,特別是淡水產品也必須徹底煮熟後再食用,例如熗蝦、毛蚶、泥蚶、魁蚶、醉蝦、醉蟹、醉螃蜞、鹹蟹等都不適合生食,因為這些食品中通常帶有可誘發疾病的病原體。另外,家禽、肉類和牛奶也必須徹底煮熟才能食用。
3.涼拌食品要慎食
涼菜沒經過高溫燒煮等處理,是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因此加工涼拌菜時要格外注意:蔬果一定要洗淨消毒,菜刀、菜板要保證幹淨,不要與生食混用。另外,不吃隔頓涼菜。
外出就餐三注意
(一)選擇安全衛生的餐館
可以通過三個方麵查看餐館的衛生狀況。一是看餐館是否持有有效的食品衛生許可證等合法營業證件;二是實地查看餐館衛生狀況和服務人員的個人衛生狀況:三是從日常衛生監督信息或有關媒體中了解相關餐館衛生狀況的好壞與否。
不要選擇在節日等消費高峰,客流量較平時大量增加的飯店。就餐人員集中增加可能會導致飯店加工能力超負荷,引發食品衛生安全問題。
除了衛生,還要考慮安全。查看一下飯店周圍的環境,停車位如何,就餐人多時如果發生意外情況,是否有安全通道等。
(二)檢查食物是否變質、選擇科學的就餐方式
在餐館就餐時應注意餐前洗手,盡可能使用公筷,倡導分餐製。用餐時應注意分辨食品是否變質、是否有異物,切勿食用違禁食品,少吃或不吃生食水產品,不要暴飲暴食。
(三)發現問題保護好現場,並妥善處理
就餐時如發現有食品衛生問題,應保護好存在食品衛生問題的飯菜原狀,並立即向監管部門舉報投訴,以避免因時間拖延而導致事實無法認定。任何有關食品衛生的問題,均可及時向所在區縣或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投訴舉報。
注意收集消費單據、發票等有關證據。如已造成健康問題,應保存病曆卡、檢驗報告等相關證據,並向相關部門投訴。
聚會用餐要“五防”
一防食物中毒
過節或者家庭聚餐時,每家都會買大量的食品,餐桌上冷盤熱炒樣樣俱全,如果未燒熟煮透,或是生熟交叉汙染,或是當天吃不完,隔天又未再徹底加熱,就有可能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的食物中毒。
二防傳染病
大多數家庭都沒有使用公筷的習慣,餐具也不能做到頓頓消毒,在頻繁的交叉接觸中,通過食品、餐具以及唾沫常使這些傳染病得以傳播。
三防美味綜合症
雞、鴨等禽類食品富含麩酸鈉,其在體內會被分解成穀氨酸和酪氨酸,它們在腸道細菌作用下又會轉化成能幹擾大腦神經細胞功能的有毒物質。如果過量食用這些食品,會使人在餐後突然出現頭暈、心慌、脈搏加快、血壓上升、氣喘、下頜顫抖、上肢麻木等症狀,即所謂的美味綜合症。
四防酒精中毒
酒精實際上是一種毒物,飲少量低度酒一般不會產生明顯的健康損害,但飲酒過量或酗酒則會出現語無倫次、行動不穩、意誌失控等酒精中毒症狀以及其他一些“樂極生悲”的不良後果。
五防飲食引起的急性病症
聚會時的食物多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人在聚會就餐時又很難控製自己的食量,而這些食物正是急性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症、高血壓、急性心肌梗塞、中風等病症的誘因。同時,有嘌呤代謝紊亂的人,若多吃了魚、肉等富含核酸、嘌呤及高脂肪的食品後,尤其是再喝酒或是過度疲勞,極易誘發痛風病症。所以,提醒大家越是高興的時候越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