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天然物質並非營養豐富的代名詞,特別是有相當一部分還有強烈的毒副作用。如我國很多種森林蘑菇、日本的蕨菜毒性部不小;棉籽油中含有的棉酚以及部分紅海藻則有致癌作用。另外,不少植物在長期的進化中,為了抵禦細菌、病蟲害的侵襲,其機體會合成各種有毒的化學物質。可見,“純天然”的不一定就是最佳的。
嚴格說來,天然物質都是不“純”的。即使是野生的植物,在生長過程中也必然“吸”人被現代文明汙染了的大氣和水,從而失去“純潔”。因此,日常飲食中沒必要刻意追求純天然。
綠色食品的兩個等級
我國綠色食品實行分級管理,即分為A級和AA級兩種:
A級綠色食品是指生產產地環境符合中國農業部《綠色食品一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391-2000的要求,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生產資料使用準則和生產操作規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合成生產資料,產品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品標準,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A級綠色食品標誌的產品。
AA級綠色食品是指生產產地環境符合中國農業部《綠色食品一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391-2000的要求,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其他有害於環境和身體健康的物質,按有機生產方式生產,產品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品標準,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AA級綠色食品標誌的產品。
綠色食品產生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先後實現了農業現代化。這樣,一方麵大大地豐富了這些國家的食品供應,另一方麵,隨著農用化學物質源源不斷地,大量地向農田中輸入,造成有害化學物質通過土壤和水體在生物體內富集,並且通過食物鏈進入到農作物和畜禽體內,導致食物汙染,最終損害人體健康。
1962年,美國的雷切爾·卡遜女士以密歇根州東蘭辛市為消滅傷害榆樹的甲蟲所采取的措施為例,披露了殺蟲劑DDT危害其他生物的種種情況。卡遜女士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寫道:“全世界廣泛遭受治蟲藥物的汙染,化學藥品已經侵入萬物賴以生存的水中,滲入土壤,並且在植物上形成一層有害的薄膜……已經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危害。除此之外,還有可怕的後遺禍患,可能幾年內無法查出,甚至可能對遺傳有影響,幾個世代都無法察覺。”
自1992年聯合國在裏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後,許多國家從農業著手,積極探索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以減緩石油農業給j不境和資源造成的嚴重壓力。在這種國際背景下,我國決定開發無汙染、無公害、安全、優質的營養食品,並且將它們定名為“綠色食品”。
基本理念、目標宗旨和發展模式
發展和生產綠色食品采用下述理念、宗旨和模式:
基本理念: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水平,增進消費者健康。
目標宗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發展模式:以技術標準為基礎,質量認證為形式,商標管理為手段。
綠色食品標準
綠色食品標準是應用科學技術原理,結合綠色食品生產實踐,借鑒國內外相關標準所製定的,在綠色食品生產中必須遵守,綠色食品質量認證時必須依據的技術性文件。
綠色食品標準屬於由農業部發布的推薦性行業標準,它是綠色食品生產者的生產技術規範,也是綠色食品認證的基礎和質量保證的前提。
綠色食品標準休係的構成
綠色食品標準體係主要由6部分構成:
(1)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即《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391-2000);
(2)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標準包括綠色食品生產資料使用準則和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