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越來越關注哪些食品,能夠有助於維係體液酸堿平衡。通常食用堿性食物可使體液趨堿,食用酸性食物可使體液趨酸。關鍵的問題在於食物的酸堿性,不能僅憑食物或酸或澀的口感來加以區分,而要看食物中所含堿性、酸性元素的狀態,特別是有機酸在體內吸收代謝的結果。
食物在體內要經過一個“燃燒”過程,才能以無機物的形式進入血液循環,在這個“燃燒”過程中,有改變食物原來酸堿性的可能。酸醋和帶酸味的水果常被誤認為是酸性食物,但它們在體內經吸收代謝反應分解成堿性物質,對體液的貢獻呈堿性,其實屬於堿性食物;帶澀味的皮蛋常被誤認為是堿性食物,但它們在體內經吸收代謝反應分解成酸性物質,對體液的貢獻呈酸性,其實屬於酸性食物。
概括地說,絕大部分水果、蔬菜屬於堿性食物,絕大多數肉類、精細加工的食品屬於酸性食物。從簡單的化學原理考究,食物在體內經吸收代謝後產生的磷酸根、硫酸根和氯離子等離子較多,易產生酸性反應;產生的鈉離子、鉀離子、鎂離子和鈣離子較多,易產生堿性反應。這種情形與食物的礦物質含量有關,通常含硫、磷等礦物質較多的食物為酸性食物,含鉀、鈣和鎂等礦物質較多的食物為堿性食物。
飲用水對體內的酸堿度有著很大的影響。弱堿性飲用水可使血液呈弱堿性,可以維係人體的健康狀態;酸性飲用水則可加速血液“酸化”,導致人體出現亞健康狀態。有人認為,弱堿性飲用水遇到胃酸會被中和,對體液沒有什麼影響,而據有關資料顯示,飲用水之所以呈弱堿性,主要是因為溶有強堿弱酸鹽,此種鹽是不會與胃酸完全中和的。水與一般食物不同,不需要經過“燃燒”即可直接為人體所吸收,與水同時被吸收的還有強堿弱酸鹽,此種鹽對血液的貢獻是趨堿的。
飲食酸堿平衡注意事項
據相關資料顯示,合理的酸堿飲食攝入比率為1:3。攝入酸性食物過多,是導致人體亞健康狀態的因素之一。
許多獨生子女有挑食、偏食的毛病,號稱自己是食肉動物,喜歡吃肉不喜歡吃蔬菜;許多溺愛孩子的家長也覺得,孩子正處於生長發育期,多吃點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有好處。因此,孩子愛吃、家長願意給孩子吃,似乎也有她們的道理,但是長期這樣吃下去易使孩子超重或肥胖不說,攝入了過量含磷、硫、氯的酸性食物,會使身體的內環境惡化導致酸性體質,甚至誘發血液酸中毒,會給健康帶來一係列不良影響。
在日常配餐時要注意營養與酸堿平衡,適當減少高脂肪、高糖類、低纖維類酸性食物,增加高纖維、低脂肪、低糖類堿性食物。膳食均衡是保證健康的先決條件,也是預防疾病的前提和基礎,有利於健康與長壽。蔬菜、水果有“三寶”——維生素、無機鹽和膳食纖維,是維係人體功能所需微量元素、維生素、礦物質、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之一。蔬菜、水果在體內的最終代謝產物呈堿性,多吃蔬菜、水果、豆製品和牛奶等食物,可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物。
滿足機體對水的需求。從水中攝入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對於維係機體水和電解質代謝平衡、營養平衡、酸堿平衡十分重要。在人體組織中含量最多的體液是水。成年人的體液量,男性一般約占體重的60%,女性一般約占體重的55%;青少年(14歲後)的體液量占體重的比例,與成年人相仿。幼兒的脂肪較少而體液量占體重的比例較高,新生兒體液量占體重的80%。通常人體每天補水量為1.5~2.5升,成人每天攝入的水量應不低於2升,其中包括飲用水和食物所含的水分。
選用F食品和健康食品為佳
所謂F食品,即名稱以英文字母F開頭的食品,代表著健康、安全和環保的飲食新時尚。
新鮮(FRESH)一一綠色糧食、蔬菜和水果等食品。活力強、營養價值高,是健康的最基本保證。
健美(FITNESS)——綠色海產品等食品。具有健美和保健功能。
植物纖維(FIBER)一一富含植物纖維的綠色蔬菜、水果和粗糧等食品。有降低膽固醇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