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打造屬於你的低碳健康飲食(4)(2 / 3)

有些人看起來雖然身材很好,皮下脂肪不多非常瘦,體重指數亦在正常範圍之內,但可能存在的問題是在髒器周圍包裹了一層厚厚的脂肪,這些無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內存脂肪,與一望便知的表麵脂肪危害一樣大。“內胖”的人攝入了過多高脂肪食品,但由於體內的“燃燒”過程尚不足以全部消化吸收其中的能量,因此暫時還未發展到肥胖的地步,如果這種飲食習慣不發生改變,“內胖”的人很快就會出現“外胖”的問題,“內外兼修”所產生的後果將更加嚴重。

對於內存脂肪到底會帶來多少危險,目前尚不能百分之百地確定,但它會擾亂體內的信號傳送係統,包裹在髒器周圍所有脂肪可能會給身體發出某種錯誤信號,使肝髒、胰髒等髒器周圍堆積的脂肪越來越多。堆積的內存脂肪過多,最直接後果是增加了誘發脂肪肝、心髒病的危險,肝髒周圍的脂肪會進入肝細胞而影響肝功能,導致食欲不振、疲乏無力,由於消化係統受到影響,常伴有高血脂、高膽固醇,如不及時進行治療,可能會導致肝細胞纖維化或壞死而形成肝硬化,繼續發展則可演變為癌變。脂肪肝患者並發肝硬化、肝癌的概率,比正常人高150倍。

“外瘦內胖”現象使體重指數受到了質疑。一種觀點認為,體重指數沒有考量一個人體重的本質,橄欖球、相撲選手可能會被納入肥胖的範疇,可實際上情況卻恰恰相反,橄欖球選手看起來相當粗壯,而其體內所含的脂肪並不高;相撲選手看起來相當肥胖,而其體內脂肪多儲存於皮下,包裹在髒器周圍的脂肪非常低,血液中的脂肪含量也不高。典型歐洲人體內的脂肪含量,女性為3.08升左右,男性為5.4升左右,而如今英國人體內的脂肪含量,女性為37升左右,男性為35升左右;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體重指數雖然不能確切指明脂肪到底在哪裏,但仍然是一種很好的臨床檢測手段。

“外瘦內胖”的形成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不當飲食習慣、減肥方式和缺乏運動,都可能導致它的發生。越來越多的工作僅靠電腦即可完成,長期坐著工作又不進行鍛煉的人,很容易導致脂肪在體內儲藏,如果六個月不進行鍛煉,在髒器周圍堆積的脂肪會增加8.6%。很多人都想通過節食來減肥,可節食反而會促進脂肪的堆積,體重的減輕通常首先從身體的兩端——頭和腳開始,經常性節食可能會促進脂肪在腹部堆積,而這裏恰恰是最危險的地帶,當然脂肪也可能出現在其他部位。

做運動時體內的脂肪才會“燃燒”。如希望獲得真正的健康、健美,就必須進行運動而不是僅僅依靠節食。消耗掉髒器周圍和周身脂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運動量,少量運動隻能使脂肪堆積停止,大量運動才能使脂肪減少,運動量越大脂肪減少得就越多。如果您長期不運動,可能以每年增加2千克體重的速度“堆積”危險的脂肪。哪怕每天隻是走走路、爬爬樓梯,或者做一做仰臥起坐這樣的小運動,也會對消除脂肪有所幫助。采取快步走等耐力運動,與瑜伽等舒緩的柔性運動結合進行鍛煉,剛柔相濟會更有裨益。不管采取什麼方式,每周至少要運動3次,每次不少於30分鍾。

體重指數參考一覽

體重指數(BMI)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使用的胖瘦分型國際標準。BMI=體重(千克)÷身高2(平方米)。未滿18周歲、正在做力量訓練、懷孕或哺乳中、身體虛弱或久坐不動的老人等特殊人群,通常不適於用體重指數進行胖瘦分型。

抗生素汙染會讓人體不設防

有的人很少生病也就很少吃藥,可當生病需要用藥的時候,卻被檢測出對某種抗生素有了抗藥性,吃多少也無法阻擋病菌的“入侵”,甚至會事與願違、適得其反。套用小品中的一句話“為什麼呢”?答案是與在飲食過程中被動地攝入了某些抗生素有關。

動物與人一樣會生病,有時還會生與人同樣的病,結核病就是世界性人畜共患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結核病由結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發生於牛和家禽身上,可由牛和家禽傳染給豬、羊、狗和貓等動物和人類,出現症狀為漸進性消瘦,組織器官內形成結核結節、幹酪樣壞死病灶。分為人、牛、禽三種類型的結核菌可相互交叉感染,無論是經呼吸道、消化道,還是損傷的皮膚或黏膜,都可能使畜禽和人受到感染,發病的症狀也基本相同。長期食用由結核病牛產下的“結核奶”,會與牛“同病相憐”。至於結核病人中,有多少是被動物感染的很難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