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邦清,生於明嘉靖三十七年,即公元1558年,係明代真寧縣(即今之正寧縣)於家莊人。趙邦清幼時,母親促其讀書,不分寒暑,每日伴守直至深夜二更,趙邦清稍有懈怠,母親即嚴厲批評。若困倦酣睡,母親經常拖手扶背,推邦清至燈前,讓其繼續讀書。趙邦清萬曆十九年中舉,二十年進士及第,次年出任山東滕縣知縣,時年36歲。
赴山東滕縣任前,其母高氏再三告誡他,為官要清正廉潔,莫貪莫占,為民造福。其妻“隨之任,衣服飲食惟甘淡薄,毫無官家色相,每遇邦清退食叮嚀勿貪財害民”。每遇節日,將宅中所剩菜果分給獄囚,獄囚很受感動。
趙邦清在滕縣任官之前,滕縣賦稅差役繁重,百業凋敝,民不聊生。由於連續兩年饑荒,百姓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苦難生活,饑民將樹皮、草根吃光,甚至有的以觀音土為食,中毒浮腫身亡,人犬相食,賣兒鬻女,流亡異地。趙邦清到任後,發現滕縣“土地不分等,以丁載糧,豪紳大戶霸占土地,地多且沃,隱瞞丁畝,偷漏賦稅。農民丁稠地少,地瘠稅重,破產流亡”的弊端,於是發布公告,令自報其土地數量,不能租寄隱瞞。他親臨田野,丈量土地,均平賦稅,懲治富豪,使縣內“耕各有田,地各有主,賦各有頭”。辦起數十起粥廠施舍災民,救活人命七萬餘,收回流亡74戶,贖回被賣的妻女。他為官分文不貪,還從曆年節存中擠出銀兩,購買耕牛和大批種子,分給貧苦人家,幫助他們修複農具,傳授先進的農耕技術和種植方法。看到滕縣有大批棄置荒蕪土地和未墾土地,他十分痛惜,鼓勵農民墾荒種地,動員有識之士捐資,親自拿出自己的俸銀,向農民收買草根,價錢由一個錢一斤增加到五個錢一斤,縣民不分老幼男女,紛紛挖草根賺錢,不到幾年,墾荒3000餘頃,官府收買的草根在縣衙外堆積如山,過了120多年,直至乾隆十三年才付之一炬。焚燒草根之日,濃煙滾滾,烈焰騰天,一個月以後火方熄滅,場麵十分壯觀。趙邦清借收草根之名,收開荒興農、救濟災民之實,百姓無不懷念其大恩大德。
趙邦清治理滕縣,殫精竭慮,廢寢忘食,果斷地采取了一係列治理方略,發展畜牧,植樹造林,挖掘煤井搞礦業,設立錢莊辦商號,興辦學校選人才,興修水利挖漕渠,平整土地數千頃。任職僅5年,滕縣庫中積銀子3000兩,餘穀6萬石,官道楊柳數萬株,學士誦歌,商貿井然。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因趙邦清治理滕縣政績卓著,擢升為吏部驗封司主事。滕縣百姓舍不得他離去,苦苦挽留,趙邦清實難立即動身赴任。皇上第二次下詔,督促其立即到任,否則治罪。趙邦清無奈,隻得啟程赴京。滕縣百姓聞訊,扶老攜幼,聚集了幾千人,灑淚為趙邦清送別,並派人帶上糧秣、盤纏護送趙邦清進京謁見皇上,趙邦清感動至極。以後,滕縣百姓為紀念這位好官、清官,為他修建了多處生人祠,黃童白叟,羅而拜之,毗鄰的沛縣也因為得益於趙邦清,在夏鎮為他修建了生人祠。當時,滕縣傳唱著一首膾炙人口的歌謠:“趙邦清,趙邦清,為官一任一邦清,清正清廉清滕縣,百姓為他塑清身。”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趙邦清又升任吏部稽勳司郎中。他為官清正,執法如山,不畏權勢,疾惡如仇,兩袖清風,一塵不染,貪官汙吏都懼怕他,“六部大老不敢囑一言”。原兵部尚書張學顏的兒子張承祚疏請賜官,趙邦清堅決不從,禮部正堂三番催促,趙邦清不屑一顧,嗤之以鼻。他對吏部出現的腐敗現象非常憤慨,彈劾了吏部尚書李戴、文選郎中鄧光祚及驗部郎中侯執躬,在他的參劾下,貪贓枉法的文運司新都吏王鈜被充軍,舊都吏王炫被問刑,驗封司都吏謝天成被革職為民,刑部王理怕趙邦清彈劾自己,暗地送銀1000兩被拒收,他還將白銀抬到禦前麵君,使王理受到製裁。
趙邦清為官十年,政績輝煌,但常常得罪朝中奸佞而屢遭誹謗和陷害。趙邦清任吏部文選郎,鄧光祚任文選正郎,當時戶部有一主事尚缺,趙邦清對鄧光祚說:“戶部主事尚缺,慎勿聽信人情,枉用此缺,要收一個好漢子進來。”鄧光祚滿口答應,但第二天卻升郝道行為主事。郝道行年老而貪婪,其升遷原本依靠了當朝權相沈蛟門。趙邦清找鄧光祚麵質:“昨日與老長官說過,勿輕用了戶部主事缺,誰不知道郝為宰相門人,能升任戶部主事的重任嗎?”鄧光祚素懷深恨,於次日謁見沈蛟門,捏造其詞曰:“昨日奉相國命,升郝道行為戶部主事,今日便受到趙邦清的一頓好罵。他罵我將老先生揚州嫖女人的主人升了戶部主事。”沈蛟門在揚州教書時原有得意美妓,雖年老,猶暗中通問不絕,聽了此話,生恨之極,便唆使黨羽張鳳翔生事參害趙邦清。趙邦清理直氣壯地拉著張鳳翔到關帝廟前,以身家性命發誓,依托關帝神威判斷是非曲直,張鳳翔做賊心虛,以為神靈會降罪癱倒在地,返家後,神情恍惚,屢屢看見趙邦清到其住所呼他講話,言疾詞利,藏匿床下,不敢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