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趙邦清與趙氏牌坊(2)(2 / 3)

由於當朝宰相沈蛟門和張鳳翔發起誣陷攻勢,趙邦清被貶官三級,15年以後因南北黨事之爭,被削職歸裏。當時有人贈詩曰:“世道傾頹難已複,奸佞盈朝丈夫無,海內唯有趙仲一,獨木難支誰與扶。”

趙邦清回鄉後,清貧度日,居茅舍,著布衣,戴草帽,自號草帽山人,躬耕於田,奉養老母,曆盡艱辛。遭貶以後,朝野震驚,民怨沸騰,許多仕庶人士都為他鳴不平。天啟二年(1622年),朝廷為他平反昭雪。趙邦清複出後,出任四川遵義道監軍參議,奉詔去貴州平叛過程中,偶染瘴嵐,卒於軍旅,時年64歲。

趙邦清一生既以清廉著稱,也以文章名世,著有《夢遊仙記》《神柏記》和《遊藝海納集》等,他與大戲劇家湯顯祖、公安派文人領袖袁宏道交往至深,互有文章詩文來往。在正寧古縣城羅川街道正中,聳立著三座氣勢恢宏的大石牌坊,依次是清官坊、天官坊和恩寵坊。清官坊和天官坊是朝廷為表彰清臣趙邦清所建,恩寵坊是鄉裏為表彰趙邦清的母親所建,牌坊南麵是香火不斷的趙氏祠堂,這些建築,圖文並茂,雕工精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紀念意義,是正寧縣很有價值的省級文物。幾百年來,雄姿不減,傲然聳立,向世人訴說著一代廉吏趙邦清那感天地、泣鬼神的動人故事。

——選自《預防職務犯罪》總第七期

(作者為正寧縣檢察院幹部)

正寧趙氏牌坊

附錄二

湯顯祖與趙邦清

王立明

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海若、海若士、清遠道人,明江西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生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被世人稱為16世紀屹立於東方,和西方的莎士比亞並立比肩的偉大戲劇家。著作有《紫釵記》、《還魂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等。其中以《還魂記》最為著名。

趙邦清,字仲一,號乾所,明真寧(今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人。

生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萬曆二十二年(1592)進士,先後授官山東滕縣知縣、吏部稽勳司郎中、貴州遵義道監軍參議。一生清正廉明,政績卓著,安南國(今越南)使臣為其題贈“清、清、清”;萬曆皇帝禦筆親題“堅持清白”;鄉裏、滕民頌為“一代清臣”、“孤清震世”。趙清邦為政之餘,雅愛文學,勤於著述,撰有《瞑眩錄》、《鶴唳草》、《夢遇仙記》、《神柏記》、《遊藝海納集》等。

湯顯祖、趙邦清成長和活動的時期,正是明王朝日趨腐朽的時期。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的晚年以大興土木、服丹藥、求神仙而著名。隨後的明神宗朱翊鈞(萬曆皇帝)是曆史上最會搜刮民財的一個皇帝。他直接派遣親信宦官到各地去開礦、征稅。人民不堪忍受苛捐雜稅和高額地租的負擔,競相在數個城市裏爆發了手工業者和商販、平民的起義,在鄉村裏則是不絕的農民暴動。萬曆朝中後期,朝廷政紀廢弛,政事隻有爭論而沒有行動,以至六部的尚書都無人做,萬曆皇帝甚至一二十年不朝見大臣,什麼事也不管,許多事情隻能任大臣自行解決。

在世風日下、宦途汙濁的明萬曆年間,湯顯祖和趙邦清因共同具有疾惡如仇、不畏邪惡、勇於抗爭的高潔品格和對文學事業的執著熱愛而相識、相知、相交,留下了許多動人佳話。

湯顯祖年長趙邦清8歲,在青少年時期就表現出傑出的才華。

21歲參加江西鄉試中舉,以善寫時文而名播天下,被時人稱為當代舉業八大家之一。萬曆五年(1577)、萬曆八年(1580),湯顯祖兩次上京應試,首相張居正為使其長子、三子中闈,多方籠絡招攬湯顯祖。

湯顯祖婉言謝絕,結果兩次會試均名落孫山,而張居正的兩個兒子卻分別“考”中探花、狀元。直至張居正死後第二年(1583),33歲的湯顯祖才中了進士。當時的首相張四維和輔相申時行的兒子都是湯顯祖的同年進士,他們都想與湯顯祖結交,但均被湯顯祖所拒絕。

一身正氣、不阿權貴的湯顯祖自然遭到權貴們的排斥而不被重用,被安排到陪都南京擔任閑職。先是擔任太常寺博士,這是正七品小官,主管祭祀禮樂。萬曆十七年(1589年)改任禮部主事。萬曆十九年(1591年)因上《論輔臣科臣疏》,彈劾大學士申時行,降為廣東徐聞典史。1593年改任浙江遂昌知縣,又以不附權貴而於1601年被議免官,後未再出仕。逝世於1616年。

趙邦清萬曆二十二年(1592年)授山東滕縣知縣。在任期間,革新吏治,將貪贓枉法的書吏馬三重等革職發配。魯親王選婚,鹽商張繼之事先行賄三千金,使魯親王選定其女,並要挾山東各方達貴顯宦,威逼趙邦清具結,趙邦清舍官舍命,與之抗衡,終未具結。寧德王妃的父親劉鶴打死人命,趙邦清不畏其權尊勢重,按律將其處斬。萬曆二十七年(1597年),趙邦清升任吏部稽勳司郎中,上任二月,已故兵部尚書張承祚疏請賜官,吏部尚書幾番催促,趙邦清堅持不從,始終未列其名。邦清嚴懲吏部宿弊,彈劾吏部尚書李戴及文選司郎中鄧光祚、驗封郎中侯執躬等受賄事,皆罷其官。以後還曾將文選司新都吏王鈜充軍,舊都吏王炫問刑,驗封司都吏張早、稽勳司當該王浚、承發科當該楊時顯、文選司冊庫都吏謝天成均革職為民。刑部王理因怕趙邦清彈劾自己,暗送白銀1千兩,趙邦清將白銀抬到金殿麵見聖上,終使王理受到製裁。趙邦清後因堅不阿附權貴遭諂降職三級,最終被免官。1622年,朝廷複起為貴州遵義道監軍參議,到職未滿一年,即病故於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