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邦清和湯顯祖第一次相見,已不可考知。但在趙邦清任滕縣知縣的第二年(1593年),湯顯祖以朝廷考核組成員的身份專程到滕縣考核趙邦清的政績。過了三年,又“再計”。三年之間,滕縣變化巨大,庫中“積金乃至三千、穀逾六萬”,以至湯顯祖“啞然而駭曰:‘是何興之暴也?’”(是什麼原因使滕縣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湯顯祖在仔細了解了趙邦清的政績後,讚歎趙邦清治滕的功績,認為應當委以重任,“今夫以貧弱之滕,三年而暴富,誠委之一二大鎮,其行法益巨,三年當不異滕”。褒其為“伯才”(即堪任封疆大吏),並整理了詳細材料,返都呈吏部尚書張鳳翔(“為載其牘,長安以示執政張公”)。同時,寫了《過河間題壁留示趙仲一》詩,詩曰:“九河已成陸,卑棲猶問津。道心能似此,滄海亦生塵。”表達了對趙邦清的敬仰之情。不久,趙邦清升遷為吏部郎中。當時,湯顯祖根據對趙邦清品格、氣節的了解,認為:“趙君第可用禦史(糾察彈劾官員缺失的官員),出按經營四方(即當一任地方大員),在其中(即在吏部)非其處也。”湯顯祖真可以說是對趙邦清知之頗深。因為以後的結局證明了在政風汙濁的明萬曆朝,不懂官場“遊戲規則”,耿直如砥的趙邦清自然沒有見風使舵、玲瓏八麵的官員吃得開、爬得快,相反等待他的隻能是誣陷、落職和憤懣。
在趙邦清被免官歸故裏親事稼穡之際,湯顯祖經常寫來書信予以慰勉激勵。他以東漢死於黨錮之禍的範孟博和春秋時焚死於綿山的介子推作比,譬解趙邦清雖免官歸鄉,但“得歸居河山之陽,草笠種收以奉太夫人”,“得從太夫人歲相浣濯,為家園之遊,此又臣子之大幸也!”又以晉代陸機陸雲兄弟及戰國吳起、商鞅之死,勸慰邦清“雖陶穴躬耕,黃冠草服,猶得聽山河鶴唳,飲靈湫,嚼金絲草,平原(陸機)有此乎?”“公雖進不得如管(仲)諸葛(亮)公,主臣一心,光讚盛業,退猶免於吳起、衛鞅(商鞅)刻厲之禍”。湯顯祖為趙邦清寫了大量詩文,以《湯顯祖集》為據列舉,即有《過河間題壁留示趙仲一》、《奉寄趙仲一真寧並問達師》、《書答趙仲一》、《寄趙仲一吏部真寧……》、《送周子成參知入秦並問趙仲一》、《謝趙仲一遠貺八絕》等詩13首,《壽趙仲一母太夫人八十二歲有序(有歌)》、《滕趙仲一生祠記一序》、《趙乾所夢遇仙記》、《趙仲一〈鶴唳草〉》序、《滕侯趙仲一實政錄序》、《趙子〈瞑眩錄〉序》、《〈趙仲一鄉錄行〉序》和《複滕侯趙仲一》等8篇,合計有21首(篇)之多。趙邦清數次書信相約湯顯祖,稱將“東出武關,溯淮湘,會漢沔之上”,但湯顯祖答以“家親皆八十有六,不能西”,兩人再次相會晤麵的願望終未實現。
湯顯祖曾以歌行體詩慰勉趙邦清,題為《以歌代書答趙仲一》。其詩曰:“景清白血流真寧,邦清吾友如其清。欲留關尹言道德,稍知公子近刑名。風塵兩度相攜手,笑語悲歡一壺酒。長安貴人方見知,鄉裏小兒亦何有。翩翩世故不可窮,睨柱碎璧成英雄。空聞越客詛秦客,未葬滕公得趙公。有母閑居差不惡,無家古寺堪留客。雖知世上眼難青,何得此中頭俱白。我今與子一詼諧,為民光景正須來。去官隻有耕田手,處世都無避債台。溫公袖中誰所寫,坐我不羈置林下。
一番西笑秦無人,龍泉太阿知我者。”在這首詩中,湯顯祖評價趙邦清正直如為明建文帝殉節而謀刺朱棣被殺的同鄉景清,稱讚他品格剛正“近刑名”。並回憶了二人交往的曆史,感歎趙邦清因南北“黨事之爭”而去職,抒發了天涯同淪落,惺惺惜惺惺的知遇情懷。
全詩風格豪邁而不悲涼,是二人情深誼長的真實見證。
——選自《正寧文史資料》第四輯(作者為正寧地方史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