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米萬鍾與“青芝岫”(1)(1 / 3)

去過北京頤和園的朋友,一定還記得園內一塊被稱為“青芝岫”的大石頭。關於這塊石頭,可是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的。

傳說這塊石頭最早是明代書法家米萬鍾發現的,地點在北京房山。米萬鍾發現之後,欣喜萬分,“昂首而俯,足跋而斂,濯之色而青,叩之聲而悅”,大概是說他伸長脖子,踮起腳跟,屏聲靜氣,仔細觀察,發現它的顏色為青色,聲音很悅耳。米萬鍾立即想把它搬回家去,怎奈石頭太大,米萬鍾《大石記》中說它“長三丈,廣七尺”,現在說它“高4米,寬2米,長8米”,米萬鍾費盡氣力,雇用了1000多人、40多匹馬,拉了7天才把它搬運出山。這時有朋友建議,讓他仿效秦始皇修長城運送石頭的方法,修一條“冰道”,即在沿路挖井,等到冬天就把井水潑在路上,形成一條冰鋪就的道路,讓石頭在冰上滑行。米萬鍾本是性情中人,未多加考慮就欣然同意,開始修路鑿井,三裏一小井,五裏一大井。沒想到這項工程實在是太浩大了,米萬鍾傾其家財,最終隻運到了良鄉。不久之後,米萬鍾自己就抑鬱身亡了。這塊石頭因此便被人稱為“敗家石”,“圍以牆垣,覆以草棚”,擱置在了路邊。這件事米萬鍾在《大石記》裏就有記載,隻是說得簡單:“欲致之勺園,僅達良鄉,功竭而止。”

關於修築冰道,據說至今在北京地區還流傳著一首歌謠:“彰儀門,修得高,大井小井盧溝橋;盧溝橋,長又長,過了辛店是良鄉;良鄉塔,漫山坡,過了竇店是琉璃河。”

關於這塊敗家石,故事卻還沒有完,說是後來乾隆皇帝發現了,問起緣由,大臣劉羅鍋就告訴他,這本是明朝米萬鍾在房山大石窩發現的,他想運回海澱勺園,但是石頭嫌去他家大材小用,所以就蹲在這裏不走了。乾隆一聽,來了興致,心想蹲在這裏不走,莫非在專意等我不成?立即命令部下限期運回清漪園樂壽堂。其時,樂壽堂的大門已經修好,門小石大,要想運進去,就得破門。這時皇太後不幹了,說什麼破石頭,“既敗米家,又敗我家,其石不祥”。皇帝無奈又求救於劉羅鍋,劉果然聰明,對太後說您看這塊石頭,樣子多像一枝靈芝,這是祥瑞之物,昭示人壽年豐,皇基永固,不能棄置路邊,隻宜放在樂壽堂前。太後聽後覺得有理,也就同意了。乾隆大喜,遂給石頭賜名“青芝岫”,意思是“石岩突兀如青芝出岫”,像青色的靈芝生長在峰巒上。又揮筆題寫了“神瑛”“玉秀”四個大字,命部下刻在石上。現在,我們還可以隱約見到這些刻字。

令人遺憾的是,這塊石頭到底也沒有使清王朝的江山基業永固。因此又有人說,這果然是一塊敗家石,不僅敗了米家,而且敗了皇家。其實,石頭無知,石頭何辜?真正使其敗家的原因恐怕是:玩物喪誌,貪欲焚身。貪不一定指金錢,也可以是其他東西,如米萬鍾之所貪石頭。

這樣說,似乎對米萬鍾顯得不恭敬,也會傷害一些人的感情。米萬鍾是慶陽西峰米家堡人,生活在公元1570—1628年間,明代有名的書畫家。慶陽人所寫的誌書中,都對他褒獎有加,說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有研究,頗有學問”,說他“畢生手不釋卷,學識淵博”,“擅長書畫,風雅絕倫,氣勢浩瀚,運筆流暢,名滿天下,與華亭董其昌、臨府邢侗,晉江張瑞圖齊名,時稱‘南董北米’”。還說他之所以被免官奪籍,是因為他剛正不阿,與當時把持朝政的魏忠賢等人不和,屢次發表不滿言論所致。對此,我沒有異議。

米萬鍾出身名門望族,其父是錦衣衛百戶,禁衛軍的長官,米萬鍾因為加入錦衣衛而徙居京師。家庭環境優越,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肯定的。米萬鍾一生誌不在政,大隱於朝,主要精力放在了寫字作畫上,其書畫成就無人能否定。別的不說,隻看今天網上鋪天蓋地的關於他書畫作品的拍賣廣告,就可知道。什麼《湛園花徑詩》,《峰巒清逸圖》,估價都很高。說在2007年榮寶齋的一次文物拍賣會上,他的一幅寫有“選澥為園拙養尊,鬆風竹月自朝春。北窗一扇深睡足,不為詩翁不啟門”七言詩句的立軸,僅有160厘米×45.8厘米,就拍賣了224000元錢的價格。而且也確實有氣節,敢不買當朝權貴的賬。有史書記載說魏忠賢想請他為自己書寫屏風,他卻越牆逃走了。魏忠賢看中了他的一處宅院,出錢想買,他堅決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