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米萬鍾與“青芝岫”(2)(1 / 3)

不僅如此,米萬鍾的文學造詣也是很深的,這一點,單從他的書法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書法作品的內容,大多都是他自己的詩作,譬如前麵所提那首七言詩,詩的題目叫《尊拙園之一》,就寫得非常好,特別是後兩句,其散淡孤傲的性情一望而知。還有一首《爛柯山》,也很為人所稱道。詩中說:“雙丸閱世怪他忙,為羨仙翁歲未央。假爾片時成異狀,人天卻比洞天長”。“爛柯山”又名石室山,位於衢州城南十公裏處,為神州七十二福地之一。據晉代虞喜所著《誌林》記載,有一個叫王質的人到山中砍柴,遇到了神仙,就停下來看他們下棋,聽他們唱歌。結果一局棋還未看完,王質的斧頭把就爛掉了,可見時間已經過去了很久。當然不是說棋下得時間久,而是說神仙的日子比凡人過得快,如唐代詩人孟郊所言:“仙界一日內,人間千歲窮。”米萬鍾這首詩就頗有些看穿紅塵,諷刺紅塵中人熙熙攘攘為利來往的意思。這首詩的手跡,也是藏在故宮博物院的。

西峰米家堡,建有米氏祠堂,對於其中蘊含的慶陽人文精神,《中國?慶陽曆史大觀》一書中有論述,大家不妨自己去看。

我最欣賞其中這樣一段話:“漢時,世說‘關東出相,關西出將’,至明代,慶陽地區湧現的卻大量是文人之才,他們的代表人物以李夢陽為其首,而以米萬鍾為其結”。作為文人雅士,米萬鍾確實是有其代表性的。不惟米萬鍾本人,米萬鍾的孫子米漢雯也一樣,也是書畫大家,後世稱他們爺孫倆分別為大米小米。

附錄一

明末清初的“三米”

劉文戈

在明末清初,慶陽出了三位姓“米”的名人,即米萬鍾、米壽圖、米漢雯。他們都徙居於宛平縣,即今北京市豐台區,但其祖籍是明慶陽府安化縣,即今西峰區。

米萬鍾與米漢雯是爺孫倆。

米萬鍾(1570—1628年),字仲詔,號友石。明神宗萬曆乙未(1595年)進士。因入錦衣衛徙居京師,先後居處有“漫園”、“湛園”、“勺園”。累官江西按察使,山東參政。

米萬鍾賦性聰穎,博雅風流,尤善書畫。其山水畫,氣勢浩瀚,煙雲滃鬱;其花卉畫,細潤精工,神形兼備;擅長行草書,馳名天下。

與董其昌、邢侗、張瑞圖並稱,時人謂邢、張、米、董;又與最著名的書畫家董其昌並稱為“南董北米”。一生愛石成癖,曾收藏大量的奇石怪岩。

今北京大學圖書館珍藏米萬鍾《絹本畫石長卷》,每石都有題讚,署名“蓮花中人”、“宛香居士”、“煙波釣叟”等。其跋雲:“天啟丁卯夏日,避暑奕園,予見怪石屏列,各令名、寫貌、並讚。石隱米萬鍾。”所加圖章則有“多藏古書畫”、“古今怪言知己”、“燕秦一畸人”、“研山山長”、“北地米萬鍾仲詔之印”。

米萬鍾秉性剛直,疾惡如仇。明末,權傾一時的大太監魏忠賢仰慕萬鍾的書名,請其書寫屏風,萬鍾越牆而走,流落江南,最終也未給權奸書寫。魏忠賢的黨羽倪文煥彈劾萬鍾,朝廷解除了萬鍾的公職。明毅宗崇禎元年,魏忠賢被誅,朝廷起用萬鍾為太仆寺少卿。

同年去世。著有《篆隸訂唯偽》、《澄澹堂詩文集》各十二卷。

米漢雯,字紫來,號秀岩。清世祖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進士,任翰林院侍講,長葛知縣。康熙時,召試博學宏詞,授編修,調遷中允。

漢雯好學,擅長寫詩,精通算學,喜好篆刻,書畫繼承了其祖萬鍾的法則,有大小米之稱。

米壽圖,明毅宗崇禎中期,由舉人任新鄉縣知縣。土寇來犯,督率官吏百姓將其趕走,並斬首一千二百多人。因治理有方被朝廷提升為南京禦史。崇禎十五年四月,上疏朝廷,極力論說監軍張若騏的罪行:“張若騏不懂軍事,隻知順著楊嗣昌說話,所以,拍馬有功,由一個小小的刑曹調升到了現在的監軍。總督洪承疇孤軍遠出,張若騏濫用監軍的權力任意指揮,把封疆大吏也不瞧在眼裏,虛報勝利,超越級別冒功欺上。他之所以敢這樣胡作非為,是依靠本鄉人謝升作為朝廷的內援。謝升是奸險的小人,如果不同張若騏一同問罪斬首,怎麼能告慰九廟之靈呢?”當時,許多朝廷大臣彈劾張若騏,所以朝廷下令將張論死,並將謝升解除公職。當初,楊嗣昌倡導各地都要練兵,這件事嚴重地侵擾了老百姓。米壽圖上疏,陳說此舉有十大害處。又說過去任命的各省總督、巡撫,多是一些京官外調。現今各地治安混亂,社會不安寧,所以大家都爭搶著當京城裏官員,推避出外,不願意當總督和巡撫。要嚴加甄別,內外一視同仁。該外調的就要外調,內外官員都應兼顧補齊。以後又彈劾偏沅巡撫陳睿謨,廣西巡撫林贄貪贓枉法,皇帝接納了他的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