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經濟,除了要實行市場經濟,另外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重視科技與教育。前麵提到經濟學的最終意義就是創造盡可能多的財富,而財富的創造是要靠勞動的,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人類曆史就是一個不斷認識和改造自然界的曆史,因此科技十分重要。鄧小平先生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語中的中國自從建國以來就一直重視科技的作用,在建國初期想方設法幫助海外學子回國建功立業,改革開放前就取得了一係列重要成果,如兩彈一星。鄧小平說過:“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改革開放後,近一步實施了863計劃,載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深海探測、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重大科技項目,這些都是在國家主導下取得的科技成果,
863計劃:
1986年3月,麵對世界高技術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挑戰,鄧小平先生在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和陳芳允四位科學家提出的“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上,做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執政黨和國務院果斷決策,於1986年11月啟動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旨在提高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堅持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術研究發展為重點,統籌部署高技術的集成應用和產業化示範,充分發揮高技術引領未來發展的先導作用。
載人航天工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之一,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籌劃,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並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深海探測:
2012年6月24日的西太平洋馬裏亞納海溝地區,滂沱大雨中,“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消失於海麵。隨後,在指揮船內激動的歡呼聲中,它超過了7000米深度線,創造了深海探測史的紀錄。
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提到,重視發展多功能、多參數和作業長期化的海洋綜合開發技術,以提高深海作業的綜合技術能力。重點研究開發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技術、大洋金屬礦產資源海底集輸技術、現場高效提取技術和大型海洋工程技術。其中,深海作業技術是海洋技術發展的重點之一。“深海作業技術是支撐深海海底工程作業和礦產開采的水下技術。重點研究大深度水下運載技術,生命維持係統技術,高比能量動力裝置技術,高保真采樣和信息遠程傳輸技術,深海作業裝備製造技術和深海空間站技術。
其中,深海潛水器是海洋技術開發的前沿與製高點之一,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綜合技術力量。目前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擁有世界上僅有的五艘6000米級深海載人潛水器。這些裝備到達的範圍遍及海洋的大陸坡、海山頂、火山口、洋脊以及6000米的洋底,在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等方麵取得了大量的重要發現。
嫦娥工程: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後,於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2010年“嫦娥二號”順利發射,也已圓滿並超額完成各項既定任務。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探月工程正在為2013年“嫦娥三號”探測器“軟”著陸月球做準備。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五號主要科學目標包括對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以後的分析與研究。
超級計算機:
全球超級計算機排行:中國史上首次奪魁!
2010年底,TOP500.組織公布了第36屆全球超級計算機五百強排行榜,2010年10月份亮相的中國“天河一號A”毫無懸念地摘得頭名,這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在這項排行上占據頭把交椅。改進前的“天河一號”曾經連續位列第五和第七,全新升級後的天河一號A則基於NUDT YH Cluster集群,硬件上配備了Intel Xeon X5670 2.93GHz六核心處理器(32nm Westmere-EP)、中國自主研發的飛騰FT-1000八核心處理器、NVIDIA Tesla M2050高性能計算卡、224TB內存、專有互連架構、Linux操作係統,總計186368個核心,Linpack最大性能2.566PFlops(每秒千萬億次浮點運算)、峰值性能4.701PFlops,係統效率54.6%。天河一號A坐落在位於天津的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建成後已經立即全麵運轉,主要用來執行大規模科學計算,而且還是一套開放式訪問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