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吵架:隱秘的權力鬥爭(2 / 3)

顯然,他下跪的方式和這個情景是不匹配的。他也承認,這個班並沒有亂到“大鬧天宮”,課都上不下去的份上。那麼,他為什麼要采取這麼特殊的方式呢?

這麼特殊的方式,顯然是一種巨大的壓力。我作為一校之長,給你們毛頭孩子下跪了,你們還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嗎?你們還不接受我的意誌嗎?

看到這個事例,我想起一個朋友的故事。她母親要求她每天晚上必須8點前回家,而且工資也掌管在母親手中,她已26歲了還是如此。她很希望像一個成年人一樣做事,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晚上有些應酬,但她不敢,因為她怕母親傷害自己。以前她有過一晚8點後才回家,母親沒責罵她一句,隻是痛哭流涕,自己扇自己的耳光,臉扇出血來都沒停止。這個情形嚇壞了她,她從此以後再也不敢違背母親的意誌。

這位母親扇自己耳光和校長向學生下跪,都有同樣的含義:我都把自己傷害成這樣了,你還不聽我的,你真是個壞蛋。

任何關係中都會出現一些問題,有了問題就要溝通、交流,最終導致關係向某個方向轉變。但是,這位校長和這位母親沒有去做足夠的溝通和交流,而是直接使用自我傷害的極端方式,迫使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誌。這是一種要挾,其中隱含著權力的味道。

每一件小事都是爭奪控製權的戰場

目的很好,方式不對,這句話如果用心理學來說,其實就是“意識層麵是好的,但潛意識層麵是有問題的”。

因此,所謂的目的與方式的分裂,其實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分裂。所以,當你的某種方式對別人造成了傷害,你的那個方式一定透露著你的潛意識層麵的一些隱秘的東西。

人際關係中,最常見的隱秘內容就是控製欲望。帕萃絲·埃文斯在《不要控製我》中寫過這樣兩個例子:

一天早上,傑克打算去買他最喜歡的周報,出門看了看天,感覺有點涼,回頭就對妻子婕喊道:“該死的,給我衣服,快點!”

有個男人說:“咱們去吃中國菜吧。”

妻子回答說:“好呀,”但是接著問道,“你想去飯館吃,還是把它帶到家裏吃呢?”

這時,他可能感到相當尷尬,因此厲聲說道:“你為什麼要把問題想得這麼複雜?”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許多激烈的吵架就是由這種再瑣碎不過的事情引起的。而且,這些吵架所隱含著的意思都是一樣的:“你難道不知道我需要什麼嗎,為什麼不乖乖地聽我的?”

在健康家庭長大的人,可能無法理解以上兩個例子中的丈夫為什麼那麼奇怪。然而,這樣的事情是非常普遍的。很多對夫妻吵來吵去,其實就是在爭取這樣一個結果——“你什麼都不懂,你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你什麼都要聽我的”。

一個人越渴求這樣一個結果,他就越容易把每一個小事都變成一個戰場。對他而言,任何一件小事都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戰爭,他必須讓配偶在每一件小事上聽從他的意誌,他會覺得,自己的確控製住了局麵。

他這麼渴求控製配偶,進而徹底在這個親密關係中占據製高點,其原因常常是,以前在原生家庭的親密關係中,他沒有占據製高點,相反,他老被其他親人控製,或曾被嚴重傷害過。

埃文斯喜歡用“泰迪幻想”來分析控製欲望。在北美,泰迪熊是很流行的玩具。假設有這樣一個小男孩,他的家庭中有四個重要成員:爸爸、媽媽、他和泰迪熊。他必然會和泰迪熊有這樣的幻想中的對話:“我要出去玩了,你乖乖地在這兒待著。”“我回來了,你真乖啊,一直在這兒等我啊。”

泰迪熊是不能動彈的,也不能說話,於是,這個小男孩可以把自己對一個穩定的“愛人”的幻想完美地投射到泰迪熊的身上,這個泰迪熊會百分百地按照他的幻想和他“互動”。

長大以後,這個男人就會把泰迪熊投射到戀人身上,期望著戀人能像泰迪熊一樣徹底地遵從他的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