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麼可能安靜地等,我的心裏都急死了,我會一直斥責他、訓他,要他快、快、快!但令我非常惱火的是,他就是那麼慢!”她說。
“但是,你催他的時候,他從來都說,自己會快,自己正努力,他從來都沒有反駁過你。當你對他發脾氣時,他從不會還擊。並且,在你的家庭中,孩子不能對父母發脾氣,是這樣嗎?”我繼續問。
“是啊!我都是為了他好,他憑什麼發脾氣?”她反問我說。
“任何人被攻擊,都會生氣。”我說,“如果他不能用主動的方式還擊,就會用被動的方式還擊。他的慢,就是對你的還擊。”
聽我這麼說,她沉默下來。我讓她設想,剛剛,我狠狠地訓斥了她一頓,斥責她不會教育兒子,我說的話很難聽,那麼,她會有什麼情緒。
“不高興,憤怒,會想你憑什麼訓我!”她接著又說,“這不一樣,他是孩子,我又全是為了他著想,況且他看上去從不生氣。”
這是大人最常犯的錯誤,不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尊重,而認為隻要自己的目的是好的,就可以不必太講究方式。但是,孩子和大人一樣,不管父母借用的名義是什麼,隻要遭到了父母粗暴的對待,他第一時間產生的一樣是憤怒。
假若父母不允許孩子表達憤怒,那麼孩子會不敢生氣,因為他們擔心一旦生氣會失去父母的愛與認可。父母的愛與認可,是他們最在乎的,為了維持這一點,他們可以做一切事情,譬如壓抑憤怒。
隻是,憤怒一旦產生,就要尋找宣泄的出口。這位年輕的媽媽,用嗬斥的方式表達對兒子的憤怒,而兒子則用慢來表達對快節奏媽媽的不滿。
給她講了這番道理後,我建議她說:“你少訓他,或者平等地和他溝通,允許他表達對你的不滿,那麼他會快起來,因為他沒必要繼續用慢來還擊了。”
這並不是一個孤立的案例,我認識的多名心理醫生說,他們都遇到過同樣的案例:性情急躁的父母,偏偏有了一個慢騰騰的孩子。當谘詢進行到深處時,那個孩子一定會在心理醫生麵前表達出對父母經常嗬斥自己的憤怒。
餿飯是她對暴力的還擊
被動攻擊極其常見,在我們這個不習慣表達情緒的社會中,這種隱形攻擊幾乎無處不在。
我所見過的最經典的案例,是我老家農村的一個家族。這個家族的男人都非常暴力,經常暴打妻子和兒女。並且,他們實施暴力時,很變態地要求對方不能哭不能出聲,一旦對方哭或有其他聲響,他們會朝死裏打。這樣,就更談不上什麼還擊了。
這個家族有兄弟四個,他們小時候都曾遭受過自己老爸的暴打。等長大了,他們都變得和自己老爸一樣暴力,經常失去控製地暴打妻子和兒女。
他們不允許妻子反抗。但是,和前麵提到的故事一樣,妻子們一樣會找到還擊的辦法。並且,她們還擊的辦法也是慢。幹活慢,收拾家務慢,做飯尤其慢。好像是遺傳一樣,這四個男人的媽媽做飯就出了名的慢,而他們的四位太太,一樣也是出奇的慢。經常,她們會做飯做到晚上12點。平時也就罷了,做農活的時候,男人是主力,是非常勞累的,餓著肚子到晚上12點,那種滋味很不好受,那些男人因此常常被激惹得暴跳如雷。
“我怎麼可能安靜地等,我的心裏都急死了,我會一直斥責他、訓他,要他快、快、快!但令我非常惱火的是,他就是那麼慢!”她說。
“但是,你催他的時候,他從來都說,自己會快,自己正努力,他從來都沒有反駁過你。當你對他發脾氣時,他從不會還擊。並且,在你的家庭中,孩子不能對父母發脾氣,是這樣嗎?”我繼續問。
“是啊!我都是為了他好,他憑什麼發脾氣?”她反問我說。
“任何人被攻擊,都會生氣。”我說,“如果他不能用主動的方式還擊,就會用被動的方式還擊。他的慢,就是對你的還擊。”
聽我這麼說,她沉默下來。我讓她設想,剛剛,我狠狠地訓斥了她一頓,斥責她不會教育兒子,我說的話很難聽,那麼,她會有什麼情緒。
“不高興,憤怒,會想你憑什麼訓我!”她接著又說,“這不一樣,他是孩子,我又全是為了他著想,況且他看上去從不生氣。”
這是大人最常犯的錯誤,不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尊重,而認為隻要自己的目的是好的,就可以不必太講究方式。但是,孩子和大人一樣,不管父母借用的名義是什麼,隻要遭到了父母粗暴的對待,他第一時間產生的一樣是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