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自然認知智能
是指善於觀察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對物體進行辯論和分類的能力。這項智能使人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著敏銳的觀察能力,能了解各種事物的細微差別。自然認知智能較強的孩子適合的職業是:天文學家、生物學家、地質學家、考古學家、環境設計師等。
9.存在智能
是指探索生命的價值和死亡的意義的能力。
加德納教授將智能定義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或是在各個文化背景中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的能力。加德納教授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我們應該更寬泛地看待“智力”這一概念,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著聰明之處,也都具有在某些領域成才的能力。沒有人是全能的,也沒有人是全無能的。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打破了以往以學習書本知識的能力為標準的單一評價體係,從而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另一種解讀方式。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可以有更多元化的選擇,使“差生”不再差。教師也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變為多元智能的啟發者。
世上沒有平凡的孩子
很多家長擔心自己孩子沒有強項,顯得很平庸。其實,那隻是父母缺少發現,沒有正確發現孩子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強項,世界上沒有平凡的孩子,隻有不懂得教育的父母。
卡爾·威特是18世紀德國一個名叫洛赫的小村莊的牧師,他第一個孩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52歲那年才有了第二個孩子,為了表達自己的喜悅,他以自己的名字給孩子命名。可惜小卡爾·威特看起來反應遲鈍,表情癡呆。卡爾·威特很是悲傷,但他並沒有因為兒子的智力低下而絕望。在給友人的信中,他寫到“我的兒子得之不易,怎麼會不愛他呢?我要用我的方法去愛他,一定要把他培育成不平凡的人。”在父親的精心培養下,小卡爾·威特八九歲時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這六國語言;9歲考入萊比錫大學;10歲進入哥廷根大學;13歲出版了《三角術》一書;年僅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他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與那些過早失去後勁的神童們不同,卡爾·威特一生都在德國的著名大學裏教學,在有口皆碑的讚揚聲中一直講到1883年逝世為止。
卡爾·威特的故事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人生下來就是天才,但是經過後天的培養,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天才,關鍵在於父母是不是具有培養天才的能力和耐心。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兒子智力比較低,就放棄了對孩子的培養。有的父母因為家境比較好,覺得即使不好好教育孩子,他也會生活得很好,從而放鬆了對孩子的有效發掘。愛因斯坦小的時候被大家一致認為是一個天生的笨蛋;牛頓小時候的表現也很遲鈍。這些天才的成功不在於天賦,而在於後天的培養和教育。相信你的男孩並不平凡,隻要你能發現並培養孩子的潛能,那他很有可能就是下一個愛因斯坦或者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