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男孩的強項需要你的發掘(2 / 2)

舉例來說,“我的孩子學習成績比別人差,但是卻很會和人們溝通交流意見”,按照多元理論可以理解為:我孩子的語言和數理邏輯智能雖然比較差,但是人際交往智能卻很高,所以他的強項是人際交往智能。所以我的孩子就可以向人際交往這方麵進行發展。

還有些家長或許認為,既然有強項,而強項又是孩子自身所有的,所以根本不需要花什麼心思去培養,孩子自己就能做好。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想法,有多少孩子的強項不是因為沒有被發現,而是因為發現後,家長的忽略而埋沒的啊。最出名的或許就是我國宋代著名文學家王安石所寫的方仲永的例子了。

金溪村有個叫方仲永的人,世代都以種田為生。仲永5歲的時候還沒有見過毛筆紙硯這些書寫工具。有一天,他忽然哭著問家裏要筆和紙,父親奇怪孩子忽然要這些東西幹什麼。就向鄰居借了筆和紙給仲永。沒有料到的是,仲永提筆就寫了一首描寫事物的詩歌,讓同鄉的秀才一看,還很通文理。於是,仲永不學而能立地寫詩的奇聞就在鄉裏傳開了,很多人都爭相邀請仲永父親帶著仲永去做客,父親看著有利可圖,就整天帶著孩子去別人家做客,而沒有讓仲永上學。結果仲永的詩才慢慢就消失了,等王安石再見到方仲永的時候,已“泯然眾人矣”!

方仲永的通達聰慧,其天資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可惜沒有得到父母的重視,隻是被父親當作掙錢的工具,從而忽視了其後天的教育,而最終成了一個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與強項有關,更與後天父母的培養方式以及所受的教育有關。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反應遲鈍,3歲才開口說話,訥訥不成句,9歲還說不流暢,誦讀困難。他小學經常考試不及格,被老師視為低能,校長曾勸愛因斯坦家人放棄希望:“不必操心,反正他什麼也做不成!”但是,父親發現他很喜歡數學和物理,就讓他身為工程師的雅各布叔叔和猶太大學生泰米爾對他進行教育引導,最終愛因斯坦成為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愛因斯坦死後科學家對他的大腦進行研究發現:他的左腦部主導數學——空間推理功能的部位麵積大,擠壓了毗鄰的語言區,造成語言能力遲鈍,但這卻造就了愛因斯坦超常的思維能力。

我們都是愛孩子的,那我們就要無條件地愛他,不管他考的成績好還是不好,我們首先要以坦然平和的心態接受他,這樣我們就會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來教育孩子,會理解孩子考試不好的心情,會實事求是地善待孩子,就會自覺地調整對孩子的期望。然後,我們要獨具慧眼發現和發展男孩的特長。梅爾·列文告訴我們說:“父母要善於挖掘孩子身上的寶藏,來引發他隱藏的才能。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成功是能夠實踐自己的長處,而不是被強迫去做適合別人的事。”人的能力存在類型差異,有的孩子學習不好,但卻有某種特殊的能力,人總是有強項和弱項的,與其擔心孩子的缺點不如發揮孩子特長,在孩子的特長上下功夫培養,使孩子的強項得到長足的發展,孩子就有望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