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研究發現,人在兒童時期的興趣和愛好,可以在客觀環境的影響下和一定的需求的基礎上,通過社會實踐來形成和發展。兒童廣泛興趣的產生和發展,與家長的引導和培養是分不開的。如果家長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的形成、發展規律,采用多種方式,有意識地培養和激發他,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發展出更多的興趣,而這些興趣有可能就是這些孩子的強項。
媽媽覺得明明的聲音清脆,就覺得兒子是唱歌的好材料,於是花重金把明明送到一個“藝術夜校”學音樂。無奈明明性格內向,對音樂興趣不大。雖然每天早晚被督促著練聲,始終沒有什麼重大進步。因為媽媽的期望很高,明明也不敢向媽媽表露自己的想法。最終有一天晚上,明明為了逃避學習音樂,從學校裏跑了出來。
這樣的事情並不是個例,不少人隻是按自己的意願,過早對孩子進行專門訓練。為了讓男孩“不分閑心”,家長常常限製他和夥伴的遊戲時間,結果反倒耽誤孩子在遊戲中發展自己的興趣,往往感到壓抑,而且會表現出厭煩和逆反的情緒。其實培養男孩的興趣正確的做法是,首先,讓孩子多參加活動,在活動中培養男孩的興趣和強項。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3~6歲兒童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遊戲活動,親身體驗他們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培養目標感、自主性和創造性。因此家長應該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如聽音樂、看展覽、玩遊戲、繪畫、做手工等活動,來培養孩子的興趣。在活動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發現和抓住孩子身上出現的興趣的萌芽,然後給予及時的鼓勵和培養。同時,通過參與活動,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學習智能、語言智能、人際交往智能、空間智能等。其次,父母應該注意發展孩子廣泛而多種多樣的興趣愛好,而不應強求孩子在某一個“強項”上過分地向縱深方向發展。其實興趣就是天賦,很多孩子經過父母長期的培訓,可以在特殊技巧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但這也會造成一定的負麵影響:使孩子失去了興趣,變為被迫,從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嚴重的話還會導致心理問題,那豈不是得不償失。
我們提倡把孩子的興趣愛好橫向發展,讓他們“融會貫通”。家長應該將目光放得長遠一些,給孩子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擴大知識麵,把各種知識融會貫通起來。
幫助6歲以後的男孩學會獨立和堅持
這個時期是男孩開始關注學習的時期,孩子們會漸漸探索和思考一些生活中的問題。這個時候父母需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而不是過多地幹涉孩子的活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因此在孩子的這個時期,家長要做好角色的轉變。首先把主動權交給小男子漢,讓他自己去選擇。在發展男孩強項的時候,讓孩子自己選擇,培養他的自我完善的能力,學會自我觀察、自我體驗、自我批評和自我控製,培養他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然課上,老師說把蚯蚓從中間斷開,被分成的兩個部分會分別長成兩條新的蚯蚓。小明很好奇,放學後就在路邊的草叢裏挖了一條蚯蚓,從中間斷開,裝在盛有泥土的盒子裏帶回了家。想看一下斷了的蚯蚓究竟能不能存活並變成兩條蚯蚓。當媽媽看到小明渾身的泥土和肮髒的盒子時,非常生氣地教訓小明:“一個男孩,隻知道跟土打交道,長大了肯定沒出息!”說完就把小明的盒子扔到了門外。
這位媽媽以自己的主觀意願,強行阻止了孩子的觀察、探索行為。或許媽媽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一罵、一扔,很有可能從此讓孩子對自然失去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