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13歲之後:成為大樹(1 / 3)

大約從13歲起,男孩開始進入青春期。青春期是青春發育期的簡稱,是由兒童發育到成年人的過渡時期,即從第二性征出現到身體發育停止的年齡階段。所謂第二性征是指除了男、女生殖器本身的差別這一第一性征之外,男女特有的特征。男性主要的表現有:長胡須,喉結突出,聲調低沉,肌肉發達,身高突增,體毛較多,腋毛和生殖器四周長出體毛(陰毛)。

心理學家稱青春期為“人生的第二次誕生”,第一次誕生是指嬰兒的出生,標誌著身體與媽媽的分離。而第二次誕生則表示從這一時期開始個體在精神上的獨立。心理學家又稱這一時期為“第二次危機”。如果說人生的第一次危機——“斷乳危機”是在溫暖的繈褓中度過的,幼兒的反抗充其量也不過是無力的掙紮、無望的哭鬧。那麼,人生的第二次危機——從精神上脫離父母的心理“斷乳”,卻來勢迅猛,銳不可當。此時身體將發生一係列引人關注的生理變化,這個時期是男子生長發育的最佳時期,同時也產生了劇烈的心理變化,容易出現心理衛生問題。

13歲以後的男孩的特點

1.身體方麵,體格生長加速,出現第二次生長突增;各內髒器官體積增大,功能日趨成熟;內分泌係統功能活躍,與生長發育有關的激素分泌明顯增加;生殖係統發育驟然增快,到青春期結束時具有生殖功能;第二性征發育使得男女兩性在形態方麵差別更為明顯。

2.體格及功能迅速發育的同時,也導致了男孩在性格上變得成熟、老練、穩重和自信起來,不再像小孩那樣幼稚和無知了;由於性成熟,在雄性激素作用下,會有性要求,對女方產生愛慕之情,這完全是青春發育過程中伴隨著生理發育所產生的一種心理變化,屬正常現象。但處理不好,缺乏應有的性知識,不講究性道德,就容易犯錯誤,所以有人又把這一時期稱為“青春危險期”;性情顯得較為憂慮、暴躁,對看不慣的事較易發脾氣,這種心理、情緒、行為等方麵的變化受文化媒體及社會因素影響較大,稱為第三性征,這方麵並無明確的生理基礎,而是由社會性別角色的獲得而形成的;著名的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夏洛特·彪勒就曾把青春期稱為“消極反抗期”,指這一時期的男孩逆反心理嚴重,喜歡頂撞別人,特別重視自尊,個人主義強,個性發展易變,情緒發展強烈多變,容易衝動,自私,不會換位思考,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講義氣,追求個性,想法奇怪,理想不明確,開始有青春期的躁動;社會交往範圍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於升入中學,男孩較少受到家長的看護,開始接觸形形色色的人,有關社會學的調查顯示在這一時期交往的朋友往往能持續終身。

在一個中學生論壇裏曾經看到過這樣的帖子:

第一名是女孩子,班長是女孩子,團支書是女孩子,學習委員是女孩子,語文與英語科代表是女孩子,乖巧聽話的是女孩子,懂事體貼的是女孩子,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的是女孩子,課後認真完成作業的是女孩子,試卷幹淨整潔的是女孩子,計算準確無誤的是女孩子,單詞默寫全對的是女孩子,英語發音清晰的是女孩子,作文被老師拿出來誦讀的是女孩子,閱讀理解透徹的是女孩子,暗暗較勁互拚成績的是女孩子。成績倒數的是男孩子,不屑做班幹部的是男子,上課趴著睡覺東倒西歪的是男孩子,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卻連問題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是男孩子,老師出錯大聲質疑不給老師一點麵子的是男孩子,單詞默寫全錯的是男孩子,口語訓練沉默是金的是男孩子,作文分低的是男孩子,做閱讀不看文章提筆就做的是男孩子,計算頻頻出錯的是男孩子,拿著相互喜歡的遊戲與球隊較勁的是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