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不同人對人脈的理解與需求(2)(1 / 3)

為了擴展自己的人脈,你可能也付出過種種不懈的努力,卻都收效甚微。比起那些所謂“熟人多”、“路子廣”的人脈高手,你究竟欠缺了什麼?他們有什麼獨特的高招是你沒有想到的?他們走了什麼“捷徑”,是你不曾發現的?其實,從起步點上,比如對“什麼是經營人脈”的理解,這些人脈高手們就與我們“一般人”有著很大差別。這種差別,既來自他們天賦的直覺,也來自他們經驗的積累,或者就像他們說的,“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常說人際關係最麻煩的地方,就是盡管你願意付出信任和熱誠,還是免不了會遇到背叛或被人欺騙的後果。在現實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有被朋友利用或背叛的慘痛經曆,借錢不還、為朋友作保遭連累,或是交友過程中發生不愉快的經曆。有些人因為這樣而產生盡量不要交朋友的心態。其實,這些都是一種人生的閱曆和避免不了的狀況。而且有時並不完全是對方故意陷害或是有心利用,就像常聽人自責“太相信朋友”一樣,自己的交友方式,也是應該要反省和檢討的。

一次,小剛參加一位大學同學的婚禮。同學雖然才走上工作崗位兩年,但卻在當地已然是個“人物”了,在婚禮上,小剛見到了同學豐厚的“人脈”資源。當地有身份的人都來向同學道賀,而且婚車也都是他朋友提供的清一色帶吉祥號車牌的奔馳、寶馬等名車。

在席間,小剛聽周圍的人說,有一次同學的表弟被街頭混混毆打,於是打電話向同學求助,就一會兒工夫,同學帶來好幾十號人,把混混打得跪地求饒。自此以後,當地人都知道同學是有“人脈”的人,絕不能得罪。

後來小剛和同學交談才得知,同學廣大的“人脈”資源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的:因為和朋友喝酒而患上了嚴重的酒精肝;每個月的工資也都花在朋友間的吃喝上了;各種賭術無所不會。總之,為了獲取和維係人脈,同學苦笑道是既傷身體又費金錢和精力。

古人說:“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無不道出了真正的朋友在於交心。可在奉行“關係就是生產力”的當下,交朋友似乎已成為了吃喝送禮的代名詞,朋友越多就越證明自己有能耐,辦不到的事可以通過朋友“運作”,總之一句話,朋友多了路好走。

其實,人在世上,知己難求,知音難覓。朋友相處應是患難見真情,而不是江湖義氣。行為準則應是與社會和諧的人際關係一致。

而且,朋友應該是有遠近之分的,對不同的朋友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距離和交往原則,從了解到能信任,必須經過時間和階段性地改變。就算是自己或是對方付出太多,也要記住天底下沒有所謂真正的公平。因此,堅持自己訂立的交友準則,除了能夠保護自己不受過度地打擊和傷害外,更能夠讓對方了解該尊重你的原則。

說起訂立交友原則,小剛自豪地說道:“自己的交友原則是三個階段,即‘三心’,也就是開心、交心、放心。”

其實,人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開心。開心,不但是製造話題和建立默契的開始,也是經營長久關係的基礎,如果一開始就不開心,或是要不斷地委屈忍讓,這樣的相處模式,就算短期內還是朋友,終有一天也會因為出現爭執而決裂。畢竟心結越久,爆發起來的傷害就越大。如果你並不認為和對方在一起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或是讓你感覺不到有期待和喜悅,就不應該對這個朋友太過一相情願地付出。如果你隻是想在短時間內找個玩伴,這並不算是交朋友,對方也隻能把你看成是某種程度的夥伴而已,如果你想交一個知心好友,或是經營長久的關係,光有開心是不夠的。

交朋友要靠雙方的努力和付出,這樣才能夠有好的互動與交流,一味地付出常常會讓人因害怕而逃避。因此,每當你開始信任一個朋友,對他付出關心和友誼時,你都必須注意對方是否也是一樣地信任自己?對方是否準備好了?你是否太過熱情?你會不會太自以為是? 很多在人際關係的人,都模糊了“交心”的定義,太早把自己的心交出去,成敗難免操縱在別人手裏。因為交心隻是有程度的彼此適應與了解,不能太快就跳入“放心”的信任階段。經過長期的了解、相處和友情的積累,如果雙方仍能愉快地互動和保持兩者之間的良好關係,這樣才能讓彼此完全信任與放心。

每個人都有一些原則與重視的東西,需要獲得別人的尊重和體諒。然而,在真正交往過程中,未必每個人能夠做到。人生活在社會中,就必然要參與社會交往,社交的範圍與每個人的職業、愛好、生活方式及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社交中總交不上朋友,或者是交了朋友沒多久,朋友又離他而去,平時和同事的關係也不融洽。究其原因,除了沒有遵守上麵的交友原則外,還有他們社交中的不良心理狀態阻礙了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也就是心理醫生所談到的社交病態心理。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應努力避免:

第一,貪財心理。

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見到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是“過河拆橋”。這種貪圖財利,沾別人光的不良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