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成功者肯定沒有三頭六臂,也同樣經常需要別人的幫助。他們無論個人能力多麼全麵,都從來沒有靠自己一個人解決一切問題過。但是,他們卻解決了這些孤軍奮戰的苦惱。為什麼?最關鍵的原因是,他們懂得如何開掘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
有關開掘人脈圈子的幾個主要途徑。一般來說,打破狹小的圈子限製,走向更大的人脈圈子,是人走向發展和成功的必經之路。但是,許多人會有疑問:我們需要通過哪些途徑來接觸認識“關鍵和重要的人物”、有用的“陌生人”並維護關係呢?
在計劃經濟時期,人被綁在單位中,對於普通人來說,求學和當兵是唯有的兩種能夠改變人生圈子平台的途徑。但是進入開放社會之後,人成為社會人,人生的圈子突破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但基本路徑其實還隻是以下幾種:
第一,職業交往。
一個人的社會交往活動無論如何豐富,但歸納起來無非是為了休閑或者事業。而對於為事業而社交的人來說,職業社交正是把握人脈最好的工作機會,比如接洽媒體、與各類客戶打交道、參加各種行業聚會和品牌活動,等等。這些都能夠為你提供與事業發展直接相關的資源。
現在擔任美國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中國區首席代表的王建華,就是個因為善於“職業交際”而獲得過幫助的開放型成功者。
從舊金山大學畢業後,王建華進入斯坦福醫學院舊金山醫學中心工作,他在工作中很注意結交朋友,同一實驗小組的同事ReyBanatao就和王建華成為很好的朋友。王建華因此常到Rey家玩,也由此認識了Rey的父親DadoBanatao——一個菲律賓裔的億萬身家的美國投資家。後來,王建華前去美國中經合集團應聘投資經理,恰好中經合的創始人劉宇環跟DadoBanatao是“多年的老朋友,認識十幾年了”。於是,雙方在麵試中談起了各自與DadoBanatao的交情,由此也產生了熟悉和信任感,並在這一共同話題的導引下談得十分投機。2004年3月,王建華也就順利地加入了中經合集團成為投資經理。
通常,我們能從職業交往中能獲得客戶、盟友或者合作夥伴,同時也不缺乏成為私人交際的可能。
第二,社團與活動交往。
如果我們想擴展家庭、學校和公司以外的人脈,就應該通過參加有活動和聚會也有吸引力的社團機構,或者參加各種開放的活動來開拓人際關係。我們都知道,平常主動親近陌生人時容易遭受拒絕,但是參與社團或者活動時,人與人的交往在“自然”的情況下就比較順利。這時,人與人的交往互動在自然的情況下發生,也有助於建立情感和信任。
第三,學習交往。
現代社會,學習已經不僅僅是年輕人的事,終身學習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善於利用學習、培訓、進修、訪問的機會,多交朋友,多結人緣,這也是提升自身價值,積累人脈的好辦法。譬如很多白領把上MBA班,當成結識企業管理人士、提升社交圈的重要辦法:既可以聽專家講授的知識,也可以通過MBA班擴展人脈,特別是時下流行的EMBA班,更是可以認識來自各行各業的同學,了解到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再加上學校曆年畢業的師兄弟,這構成了一個巨大的人脈關係網。
完美時空公司已經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是一家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公司的技術與業務骨幹及所有董事均為清華校友,創始股東池宇峰更是清華人創業的驕傲,在教育軟件和網遊領域內成就輝煌。這是清華校友成功創業的典型,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合夥人羊東後來投資他們,據說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共同的清華色彩。
同樣,紅杉中國基金創始合夥人張帆過去之所以能進入德豐傑工作,就是因為1999年在斯坦福大學讀MBA時認識了德豐傑的創始人TimDarper。TimDarper早年也畢業於斯坦福的電子工程係,因此,當他把企業發展的目光投向中國時,自然也會想到張帆。
第四,Party交往。
國內聚會,一般都是定向邀請參加的封閉式聚會。在美國,流行一種“開放式聚會”。“開放式聚會”顧名思義,就是打開大門歡迎感興趣的人來家做客,坐一坐,談一談。舉行“開放式聚會”時,收到請帖的可以來,沒收到的也可以來,主人一般是來者不拒。持續的時間,少的有一個半小時,長的甚至5~6個小時。這其實已經類似於室內活動。
在Party上,我們可能會不斷接觸陌生人,這時,學會與陌生人打交道就比較重要。一般來說,可以在攀談之前仔細觀察,通過分析找出2~3個可以切入的話題;對熟人可以定位在一句禮貌的問候語上,直截了當、大方自然;而在與陌生人交談的時候,應該注意通過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對方展開談話,不要強求對方討論他不熟悉的話題,不要問太私人的問題;與對方交談時,無論周邊環境是否嘈雜都應該100%的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