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建立新型人脈資源,打造成功人生(5)(2 / 3)

晚清位極人臣的曾國藩的經曆就說明了貴人相扶的重要性。身為漢人的曾國藩第三次赴京會試,才得第三十八名,殿試考試才得三甲第四十二名。根據慣例,他這種成績隻能分發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地去任縣令,這對一心想進翰林院的曾國藩是很大的打擊,連朝考也無心參加,打算收拾行李來年再考,隻是在同窗的勸說下才勉強留下參加朝考。

意料之外的是,曾國藩在朝考時得到了貴人的幫助。當時擔任會試總裁的穆彰阿特別調閱了他的試卷,為他的文章做了最後審批,當即取為一甲第三名。朝考結果呈皇上審核時,穆彰阿還在道光帝麵前特意把曾國藩的文章稱讚了一番。在穆彰阿的極力推薦下,皇帝甚至覺得曾國藩的說理與文風更好,於是又把曾國藩調升為第二名。這樣,曾國藩的成績就由殿試的三甲第四十二名,一躍而成為朝考一甲第二名,這個結果令關注此次朝考的人甚至令曾國藩本人都覺得非常意外。

登門拜謝會試總裁時,穆彰阿與曾國藩談了很多國事,曾國藩對內政外交都講出了自己的觀點,結果很多想法竟都與穆彰阿的不謀而合,穆彰阿越發覺得自己沒有看錯人。穆彰阿還給曾國藩說明了翰林院的重要性,叮囑他好好為國效力。臨別時,曾國藩一再拜謝穆彰阿的知遇之恩。

在穆彰阿的提攜下,曾國藩在翰林院果然一帆風順、步步高升,後來在穆彰阿的巧妙安排下覲見皇上,獲得了皇上的好感,立刻被擢升為內閣大學士,官居二品。連升數級,這樣的好事,在此之前的漢臣是從未遇到過的。曾國藩對穆彰阿的知遇之恩永世不忘。此後的歲月,曾國藩對穆彰阿一直執弟子禮,不論是在京任職,還是出外做官,曾國藩必到穆府問安。穆彰阿去世後,曾國藩還照常到穆府探望其家人,感激貴人知遇之恩。

許多人都認為是太平天國亂世成就了曾國藩,卻不知早在此之前,曾國藩年紀輕輕就已經官至二品。對於出身貧寒的曾國藩,如果不是聲名顯赫,朝廷怎敢放手讓一個文官擔任剿滅太平天國的總指揮官?正是穆彰阿發現了曾國藩,一次次給他施展才幹、建功立業的機會,這才為曾國藩後來活躍於晚清曆史政治舞台提供了可能。

曆史告訴我們,要想快速成功,有貴人的提攜是必不可少的。在技術、知識迅速更新的今天,僅靠個人的力量是很難獲得成功的。每個人都要學會為自己培養貴人儲蓄存折和網絡,這樣才能強化個人的競爭力,加快自己成功的步伐,縮短自己成功的路程。可見,一個人要想成功,除了具備良好的品德、成就大事業的能力,最重要的還是需要有貴人相助。

沒有人脈,真的會一事無成嗎

這是一個以成敗論英雄,以競爭分勝負的博弈時代,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比現在更注重利益,也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比現在更注重人脈。事實已經證明,那些贏得勝利的人往往都是懂得與人合作,擁有良好人脈的人。在美國曾經流行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於你知道什麼,而是在於你認識誰。”無獨有偶,在中國也有這樣一句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實際上,這兩句話的意思大同小異,都是在強調,一個人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獲得成功,就必須有足夠的人脈作支撐。但是,如果我們離開人脈,就真的會一事無成嗎?

俗話說:20世紀存股票,21世紀存人票;也有人說:有錢買股票、沒錢買人票;還有人說:“什麼樣的圈子決定什麼樣的人生。”不管說法如何,人脈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這個社會是一個誰都能夠成功的社會,關鍵就看你怎麼做,怎麼去努力。

一個人可以沒有有權有勢的出身和地位,但是再貧困的人都有可能和最富有的人搭上關係,原因很簡單,人與人之間雖然身份和地位有所不同,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相通的。

隻要人情關係做到位,上司、老板、達官顯貴、總統都可能會樂意為我們牽線搭橋,甚至親自出麵幫我們掙錢。認識誰就意味著你可以從誰那裏得到方便和幫助。你認識的人越多,你可以得到的方便和幫助也就越多,你遇到的問題也就越好解決,你就越容易賺到大錢。你認識的人層次越高,能力越強,你可以得到的方便和幫助也就越大,那麼你可以賺到金錢的機會也就越多。

紅頂商人胡雪岩曾說過:“一個人的力量到底是有限的,就算有三頭六臂,又辦得了多少事?要成大事,全靠和衷共濟,說起來我一無所有,有的隻是朋友。”的確,我們在這個社會認識的人越多,可以選擇的發展道路也就越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脈就意味著機會,人脈就是財脈。

但是,沒有了人脈我們就真的一事無成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