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因人格缺陷而導致的失敗 (1)(3 / 3)

宋太祖意圖一舉侵入江南之際,南唐大臣潘佑也多次向李煜上書,提出一係列舉措。李煜卻認為理論上是非常好的,但是實行起來有困難。結果他沒有采納潘佑的意見。潘佑見自己嘔心瀝血,懷著對南唐的滿腔愛國之情所寫就的奏章,到了李煜那裏就變成了沉入大海的石頭,沒有半點音訊,不禁又悲又歎。最後潘佑忍無可忍,言辭激烈地又上了一道奏章。李煜見後大怒,再加上奸臣在一旁慫恿,他竟然命人去捉拿潘佑,潘佑見這個皇帝不僅懦弱,而且昏庸,他也就喪失了一切希望,滿懷著悲憤自殺了。

林仁肇和潘佑這兩個人對於南唐來說,其實就是無價的財富。二人不僅是當時不可多得的重臣,連宋朝的人都很敬重他們。李煜卻因為懦弱導致昏庸,錯誤地誅殺了他們。

宋太祖知道後,認為奪取南唐的時機到來了。他派人對李煜說,宋朝準備修天下圖經,而現在萬事俱備,差的就是南唐的版圖。這樣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而李煜居然就真的派人把南唐的版圖送了過去。他天真地以為,這樣一來,自己就可以穩坐江南江山的皇帝寶座了,雖然南唐就此淪為宋朝的屬國,但是隻要能夠得到安寧,這些犧牲是完全值得的。他自然不會想到,他送去的地圖幫助宋太祖掌握了江南的地形及人丁數目,謀取江南變得更加容易。當大兵壓境的時候,李煜才知道大勢已去。當時朝中又有人建議組織反擊隊,趁夜色出城,即便不能保證能夠給敵軍造成多大的損失,但是起碼是反抗了,興許還能打宋軍個措手不及,或許戰局還有挽回的餘地,哪怕隻有一點點希望。但生性懦弱的李煜終究還是沒有同意。

最後,李煜成為了俘虜皇帝,變成宋朝的階下囚,不過皇帝被俘自然與常人不同,他在這種情況下,得到了“違命侯”這個有名無實的封號。最後他被宋太祖鴆殺。

李後主就這樣稀裏糊塗地死了。害死他的凶手是誰?與其說是宋太祖,毋寧說是他自己的懦弱。他因為自己的懦弱、片麵地追求所謂的安寧,一次又一次地錯失反擊宋朝的機會,以至於落得這樣的下場。古往今來,大部分懦弱者的結局幾乎都是千篇一律,不得善終。懦弱的人總是不敢麵對困難,在麵對現實的時候他們用的最多的武器就是逃避,他們沒有勇氣去和困難抗爭,但是悲慘的下場並不能因此而與他絕緣。

我們的生活會時不時地掀起一些風浪。畢竟生活本身是不會永遠地以平靜的姿態擺在每個人麵前的。在生活中,我們與其為了追求沒有保障的安寧而選擇懦弱,倒不如為了明天而堅強地跟困難放手一搏。

人生在世,最可憐的是這個人在離開人世的時候,被扣上膽小懦弱的帽子。上天既然讓我們降生於世,我們就應當承擔起作為人的責任和義務,書寫好這一大大的“人”字,而不是稀裏糊塗地來,畏畏縮縮地走。

3.避免猜忌多疑——由曹操的失敗學到的成功經驗

不少人會犯猜忌多疑的毛病。比如,看到別人在一起談論問題就以為是在說自己的壞話;當別人對自己提出某些建議時,明明是好意,自己卻偏偏理解偏了,甚至是完全相反,把好意當惡意。這樣做勢必會讓自己在人際交往中自築鴻溝,而這種事情本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人們大都知道曹操有猜忌多疑、陰險奸詐的性格特點,所以他在曆史上被稱為奸雄。當年曹操想要刺殺董卓,因未能成功而想辦法逃走。途中他遇到了陳宮,並因此得到呂伯奢一家的慷慨救助。但是在他家時間不長,曹操聽到磨刀聲,多疑的他以為呂伯奢要殺他,便將呂伯奢一家8口全部殺害。而事後才知道,呂伯奢之所以磨刀是因為想殺一口豬好好款待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