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聆聽你內在的聲音(2 / 2)

力量,寧靜,與某一事物、某一人乃至整個世界的合為一體感產生時,注意力是集中在小腹部的。

曾花多年時間專門觀察嬰幼兒的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發現,嬰兒最早是用腹部與媽媽鏈接的——就好像他還在媽媽肚子裏時他們通過一條臍帶相連一樣,後來才轉成了其他方式。對此,敏感的媽媽都知道,幾個月的孩子會挺肚子,而那好像是孩子在召喚媽媽,抱抱我,親親我,這就是他們在用肚子尋找與媽媽的鏈接感。

有心理學家還通過錄像研究發現,在這個時候,假若媽媽完全接受不到孩子發出的這一信號,而對孩子置之不理,那麼,就算她們在其他時候對孩子有較好的照料,孩子還是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問題,他們會越來越不願意與媽媽親近,最後甚至會陷入一種徹底不與媽媽溝通的狀態。因而,有心理學家認為,自閉症可能與此有關。

可以說,在我們生命早期,我們都有一個階段,是想用肚子與別人建立鏈接感的,但逐漸地有了轉變,先是變成通過心與別人建立親密感,最後變成了通過頭腦與別人交流。

活出自己是什麼樣的感覺

活出自己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我正在讀一本明朝哲學家王陽明的傳記,看到他年輕的時候寫的一首詩《泛海》:

br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

讀完這首詩的那一刻,感覺腦海和心口的一切堵塞感一下子全消散了,一切憂慮和不安就猶如“浮雲過太空”,最後剩下的就是靜夜、海濤、月明、天風等一切構成的整體靜謐感。

我想,這就是活出自己的一種高峰體驗。

真正要活出自己,至少需要穿越別人塞到我們頭腦中的無數紙條,需要穿越心口那些對愛與不愛的憂慮,最後抵達一種“我是一切,一切也是我”的這種包容一切的力量感。

這樣說,顯得很宏大,同時也顯得很艱難,似乎這不是我們一般人能抵達的境界。

但是,這可從最小的地方開始。任何時候,當你感覺到一種“險夷”時,你可以看看,這是什麼。

頭腦中的“險夷”,多是養育者、老師、文化和社會塞給我們的。

心中的“險夷”又是什麼呢?那幾乎總是對不能獲得愛的恐懼感。其實,我們之所以會活在頭腦的“險夷”中,關鍵並不在頭腦,而在於發生在心口位置的對不能獲得愛的恐懼。

在一次谘詢中,我的一位來訪者說,他真的好想無憂無慮地去玩。

我問他,這句話是從身體哪個部位發出的?他回答說,是從胸口。

我建議他將手放到胸口的位置,然後再說一遍這句話。

結果他發現,這樣做時,他說不出來了,心口位置似乎有一個鍋蓋將這個聲音蓋住了。

這個鍋蓋是什麼呢?他體會了一下說,這個鍋蓋是一種羞恥感,就好像他這種聲音是一種罪過。

這種羞恥感,這種罪惡感,其實是源自對不能獲得愛的恐懼,就是說,他自己內心發出“好想無憂無慮地去玩”這一聲音時,他會恐懼因而失去愛,因而他不敢讓這一聲音再發出來。

但是,一旦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到腹部時,力量就可能會湧起,那時這種恐懼就會因這種力量而消散。

也是在最近,我女友在和一個女孩聊天時,那個條件很不錯的女孩說,她覺得自己好平庸,不會有男孩喜歡她。

我女友問她,你覺得這個聲音發自哪裏?

女孩體會了一下說,腦袋裏。

我女友請她將手放在腹部,然後再說一遍剛才那句話“我覺得自己好平庸,不會有男孩喜歡我”。

她說,說不出來了。

那麼,將手放到腹部時,你想說什麼?我女友問她。

她感覺了一會兒後說,我很棒。

這個小例子也是一個經典的例證,當注意力放到腹部時,會有力量湧出,而來自頭腦的自我貶低就消散了。

如果你也渴望“活出自己”的那種感覺,不妨多做做這樣的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