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這種情況,有經驗的心理醫生會幫來訪者調整焦點,讓他多談自己,多使用“我……”的句式,而少使用“你……”的句式。這個工作可有意地去做,譬如一些治療師會明確要求來訪者使用“我……”的句式,也可以無形中引導來訪者去做,譬如一些治療師會將自己的焦點對準在來訪者的感受上,當來訪者談別人的時候,他會不斷去問,“當這件事發生時,你有什麼感受呢”“你更精細的感受是什麼”。
隻這樣問還是遠遠不夠的,心理醫生需要首先在自己的生活中活出自己,對自己的感受有很好的覺察能力。心理醫生對自己的感受的覺察能力越好,他就越能細致入微地體會來訪者的感受,或通過自己的感受,而能理解來訪者對他的一些投射和欲求。
請聆聽拖延行為背後的聲音
我的一個來訪者,他有嚴重的拖延習慣,尤其在工作上,拖延得一塌糊塗,沒有完成的工作已累積成山,雖然公司老總很包容他,但他自己極度內疚。他來到我的谘詢室,目的就是希望我能幫助他改掉拖延的習慣,更好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
所以,第一次谘詢中,他滔滔不絕地談論自己的拖延,談論自己的內疚。但是,當我聽他講話時,我主要感受到的是一種疲憊,非常非常的疲憊。於是,在一個恰當的時機,我對他說,我聽你講話時,感覺非常累,你感覺怎麼樣?
聽我這樣說,他的眼淚一下子湧了出來,好一會兒後才說,的確,他有這種感覺已經很長時間了,但他一直不想承認這種感覺,他希望自己永遠能保持一種積極的工作姿態。
按照吉利根老師的說法,這位來訪者希望自己永遠能保持一種積極的工作姿態,是頭腦層麵的意識,而累,是身體層麵的意識。身體層麵的意識,要遠比頭腦層麵的意識更為真實。頭腦能發揮作用的前提,就是與身體一致,而假若頭腦和身體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話,那麼遲早一個人會發現,他的身體拒絕接受他的頭腦的指揮。
若想改變這種局麵,一個人就要重新與自己的身體取得鏈接,去認識身體的需要,聆聽身體的呼聲,並尊重這個聲音。
所以,我一開始就幫助他不斷聆聽自己身體的感受並試著學習尊重這些感受。
要做到這一點,我可以不斷去問“你有什麼感受”,但假若心理醫生隻是將這句話當成一個原則去問,那麼來訪者勢必很容易感覺到厭煩。要最大效果地發揮這句問話的效用,心理醫生先要做到和自己的身體有一個很好的鏈接,對自己的身體感覺有很好的覺察。通過這種覺察,才能捕捉到來訪者正在發生的一些事情,有時候能捕捉到細節,有時候隻是一些模糊的判斷——一些重要的感受正在發生。有了這些信號,心理醫生就可以在恰當的時候問“你有什麼感受”,這時這句話就可以一下子令來訪者進入狀態。
碰到這種情況,有經驗的心理醫生會幫來訪者調整焦點,讓他多談自己,多使用“我……”的句式,而少使用“你……”的句式。這個工作可有意地去做,譬如一些治療師會明確要求來訪者使用“我……”的句式,也可以無形中引導來訪者去做,譬如一些治療師會將自己的焦點對準在來訪者的感受上,當來訪者談別人的時候,他會不斷去問,“當這件事發生時,你有什麼感受呢”“你更精細的感受是什麼”。
隻這樣問還是遠遠不夠的,心理醫生需要首先在自己的生活中活出自己,對自己的感受有很好的覺察能力。心理醫生對自己的感受的覺察能力越好,他就越能細致入微地體會來訪者的感受,或通過自己的感受,而能理解來訪者對他的一些投射和欲求。
請聆聽拖延行為背後的聲音
我的一個來訪者,他有嚴重的拖延習慣,尤其在工作上,拖延得一塌糊塗,沒有完成的工作已累積成山,雖然公司老總很包容他,但他自己極度內疚。他來到我的谘詢室,目的就是希望我能幫助他改掉拖延的習慣,更好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
所以,第一次谘詢中,他滔滔不絕地談論自己的拖延,談論自己的內疚。但是,當我聽他講話時,我主要感受到的是一種疲憊,非常非常的疲憊。於是,在一個恰當的時機,我對他說,我聽你講話時,感覺非常累,你感覺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