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不含敵意的堅決(3 / 3)

海靈格針對的主要是親子關係。有時,你的父母會過於偏執,他們非要你做什麼,假若你不做,他們會讓你付出代價,甚至他們會以死相逼,而且這種逼迫似乎是真的。同時,你的境界也不是那麼高,你很難對這種敵意不產生敵意。那麼,在這種情形下,你可以轉化這個遊戲,你可以讓父母知道,你不是認同了他們的投射才這樣做,你是心甘情願這樣做,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科胡特說的是拒絕時你可以沒有敵意,而海靈格說的是,假若你似乎不得不順從,那你也可以沒有敵意地去順從。

他們兩人說得都很好,不過,我所知道的最好的說法和處理的實例,是來自明朝哲學家王陽明。

關鍵是先化解你心中的敵意

王陽明有一句名言:“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對於這句話,我的理解是,我的心是空的,我此時此刻沒有欲念,而你的心一動,我會知道,我會理解,而同時我會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虛妄,於是我可以對此做出行動。

從表麵上看,王陽明作出的最大貢獻是平定了寧王的反叛。寧王準備了十年之久,而且收買了朝廷中幾乎所有重臣,同時,當時的皇帝朱厚照也隻想玩樂而不理朝政,所以當寧王反叛時,形勢非常嚴峻。但王陽明硬是在一開始沒有一兵一卒的情形下最後隻用了三十餘天就擊敗並活捉了寧王。

不過,對王陽明最嚴峻的考驗卻是在平叛後。當時,朝中頭號權奸江彬用種種方式為難王陽明,其中一個考驗是,江彬派爪牙張忠領一支京軍去王陽明的屬地江西南昌,百般找事,並每天都派人到王陽明家門口,一刻不停地辱罵王陽明,試圖激怒王陽明。

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王陽明是當時的第一號功臣,剛立下不世奇功,不僅沒有得到獎賞和鼓勵,反而被百般刁難,換做其他人,可能早就心灰意冷,被這種敵意給擊中了。

但王陽明卻沒有認同這種敵意,而是化解了這種刁難。對於這支京軍,他不僅不計較,反而善待他們,病了給藥,死了給棺材,也從來不歧視他們,本地人吃什麼,就給他們吃什麼。最後,王陽明化解了他們的敵意,這支京軍拒絕繼續受張忠的支使。他們心中對王陽明再也沒有敵意。就像一條猛犬,主人支使它去咬人,但被攻擊的對象卻渾然沒有一點敵意,結果這條猛犬也沒了敵意,沒有了敵意,攻擊性行為也就無從發起了。

更具體地解釋,這是一個雙重的過程。首先,對於別人的自戀幻覺遊戲,我不中招,無論我順應其意誌做了B,還是我拒絕其意誌不做B,我都沒有被其威脅性的信息C擊中。

同時,我並沒有玩自戀幻覺的遊戲。我做了A,也希望你做B,但我沒有威脅性的信息發出。

這雙重的過程一旦發生,敵意就無法湧動,敵對行為就無法升起了。

我在一個論壇看到了對“不含敵意的堅決”的討論,有些人會認為,這是神才能做到的事情,我們很難做到。但在我看來,這是可以做到的,關鍵就是去覺察,同時也可以在一些事情中去練習。

別人向你投射敵意之所以會成功,根本原因很簡單,是因為你心中埋藏著很多敵意。如果你心中徹底沒有了敵意,那麼敵意的投射就會徹底無效。

所以關鍵就是要化解自己心中已有的敵意。對於這一點,我的理解是,我們之所以會埋藏著很多敵意,關鍵不是人性惡,而是人性被壓抑得太厲害了。

具體就是,我們將一些行為或情緒視為可以接受、可以表達的,而將另一些行為或情緒視為不可以接受、不可以表達的。於是,我們心中就淤積了太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都會藏在潛意識中。結果,一旦有些信息刺中了藏在潛意識中的這些東西,它們就會被激活,於是我們就會失控,而表現出自己無法控製的敵意來。所謂失控,就是潛意識暫時控製了自己。

心理學家會說,每一個被嚴重壓製的情緒都是一個情結,而每一個情結都是我們自己的一個盲點。這個盲點一被觸動,我們就會失控。但假若這些盲點得到了覺察,也就自然化解了,那時別人再去觸碰這個地方,就不會激發自己嚴重的情緒。久而久之,最終就會達到王陽明所說的“此心不動”。

人欲即天理,如果人欲可以不受壓製地自然流動,人心就會自然抵達天理的境地,人欲與天理,這兩個看起來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詞語,其實是一回事。

一個近百歲的心理學家過生日時,他的學生們問他,你做了這麼多努力,你現在是不是已經沒有情結了。他回答說,哦,不是,隻是我對自己的情結有了更好地了解,所以不再輕易被它們所左右了。

這也是我自己的心得,無論是在我自己的成長路上,還是在心理治療中,我都會發現,一旦我們覺察到一個重要的心結,我們就會變得坦然了很多,寬容了很多。別人再在這個地方玩投射,就很難激起自己的敵意了,而自己在建立人際關係時,也就沒有什麼敵意了。

不含敵意的堅決,這真的是我們可以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