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清空心靈深處的噪音(2 / 3)

沙利文沒有失去耐心,她想了更有創造力的辦法。她帶海倫·凱勒來到一個井房,井房中有一個噴水口。她將海倫·凱勒的一隻手放到噴水口下,讓海倫·凱勒通過感覺領會到了單詞“水”到底是什麼。在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倫·凱勒詳細描繪了這種感觸:

br沙利文老師把我的一隻手放在噴水口下,一股清涼的水在我手上流過。她在我的另一隻手上拚寫“water”——“水”字,起先寫得很慢,第二遍就寫得快一些。我靜靜地站著,注意她手指的動作。突然間,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覺在我腦中激蕩,我一下子理解了語言文字的奧秘了,知道“水”這個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過的這種清涼而奇妙的東西。

水喚醒了我的靈魂,並給予我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

井房的經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來宇宙萬物都有名稱,每個名稱都能啟發我的思想。我開始以充滿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樣東西。

灌輸療法令腦袋變成了一個裝紙條的椰子

對海倫·凱勒而言,第一次明白“水”這個字的含義的這一瞬間,照亮了她的全部人生,她不僅感受到了水的存在,而且明白了實物水和“水”這個字之間的聯係。

通常,我們教育孩子認識“水”這個字時,經常是以字教字,我們並不會將孩子帶到水龍頭下,先感受水的流動,然後再告訴孩子,這就是水。我們很可能會遠遠地指著一片水說,這就是水,而學“水”這個字時,我們更可能是通過一幅水的圖片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水”。

不要小看“明白了實物水和‘水’這個字之間的聯係”,真正要明白這個聯係,其真正的通道是感受。對於海倫·凱勒而言,她是一隻手感受水,另一隻手感受“水”這個字,而兩個感受同時存在,這令她全然明白了“水”和實物水之間的關係。

感受是沙利文教育聾啞盲的海倫·凱勒與萬物建立聯係的通道。當然,海倫·凱勒是本來就具備這種聯係能力的,她盡管失去了視力和聽力,但她仍然擁有嗅覺、味覺和觸覺等感覺能力。真正的問題是,海倫·凱勒不能進一步梳理這些感受,更不能將這些感受與其他人分享。為了分享,她得學習文字和語言。沙利文利用她本已具有的感受能力教會了她語言和文字,最後還教會了她講話的能力。

不是通過思維去學文字,而是通過感受去學文字,這並不僅僅是特殊孩子的特殊教育方法。實際上,這是遠勝於用思維去學文字的辦法,也是現在逐漸流行的蒙特梭利幼兒教育法、華德福幼兒教育法等教育方法的關鍵所在。

假若每一個成年人小時候都是通過自己的感受去認識世界,那該是什麼樣的情形?

或者,回到一個小問題上來——假若曉楓從小就被教導要通過感受去認識自己和世界,那該會如何?

當然,曉楓沒有這個機會。她說,她接受的教育,首先是家教,而後是學校教育,沒有一個人對她說,尊重你自己的感覺,要通過你的感覺去認識自己、其他人、萬物乃至世界。相反,幾乎所有人都對她說,你要遵守這個規則,你要遵守那個規則,你要這樣生活,你要那樣生活……

也就是說,她不僅沒有被教導尊重自己的感受,甚至也沒有被教導尊重自己的思考能力。

其實,關鍵還是感受,因為真正的思考能力,總是建立在感受的基礎上,而缺乏感受的思考,並不是獨立思考,而是在重複別人灌輸來的教條。

對於這一點,史蒂芬·吉利根說:“如果沒有身體的佐證,一個道理對你而言就可以說是一個謊言。”

這個道理,我們的祖先是非常看重的,“體會”“體悟”“體察”和“體證”等很多詞彙都是在說,一個道理必須經由你自己身體的證悟,否則這個道理就不是你的道理。

不是你的道理,自然就意味著,那是別人的道理,是別人傳輸給你、灌輸給你乃至強加給你的道理。

對此,曉楓深有體會。她比喻說,一直以來,她感覺自己的腦袋就像是一個椰子,椰子裏塞滿了紙條,每一個紙條都有父母給她的一個道理。當遇到一件事情時,她會從椰子裏調出一個相應的紙條來,然後按照這個紙條去行動。幾乎沒有哪個紙條是自己寫的,主要都是父母灌輸的看上去很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