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萬物更新的年代裏,一種敏銳的洞察力似乎已成為成功最基本之要義。機變之中,洞見商機。捕獲信息於瞬間,然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

看當今社會之潮流,尋時代走向之脈絡。信息萬變,社會繽紛,錯綜複雜。互聯網正深刻地改變著這個世界。在這個萬物更新的年代裏,一種敏銳的洞察力似乎已成為成功最基本之要義。機變之中,洞見商機。捕獲信息於瞬間,然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

組織內部和外部存在著多重關係結構,並且相互作用,構成組織係統。這一係統是隨時可能變化的,從穩定到不穩定,從不穩定到穩定,各種變化衝突都是難免的。作為領導者既可能是變革的直接參與者,也可能是協調員、調停人。

不管身處何處,成功的領導者應具有對環境的敏感性,隨時關注衝突發生的可能,洞察其內在及潛在原因,預測可能發生的結果,控製和減少不良衝突的產生與激化,解決衝突所暴露的問題;同時,力圖掌握衝突可能帶來的組織不均衡,並利用衝突所激發的創造力,強化正麵作用,降低負麵損失。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先見之明三國時期,漢室衰微,群雄並起。曹操在鎮壓黃巾軍以後,有了一定的地盤和實力,但還不足以號令天下。因此,他想把在洛陽的漢獻帝迎接到自己占據的地盤——許昌。但是,也有許多人反對。

這時,荀彧拜見曹操說:“過去漢高祖東伐時為義帝舉哀而天下歸心。自從戰亂以來,將軍首倡義兵,聲討董卓,已經表明了將軍安定天下的誌向。這時如能奉主上以從民望,秉至公而服雄傑,天下雖有叛逆的人,一定不能奈我何。如果不快速決斷,主上就要被別人奪走,那時就晚了!”曹操立即采納了荀彧的意見,親自到洛陽把漢獻帝強迎到許昌。

如此,天下諸侯都“上表慶賀”,這給曹操用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政治上占據了優勢。

漢獻帝拜他為大將軍,曹操掌握了實權。曹操借皇帝之名,第一件事就是加封劉備為“征東將軍宜城亭侯領徐州牧”,並密令劉備斬殺呂布。第二件事就是要劉備“起兵討袁術”。劉備雖知是曹操之計,卻無可奈何,因為“王命不可違也”。馬上點兵備馬起程。此後的數年裏,曹操憑借天子的名義和威望,東征西討,終於統一了中原。曹操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智勇造勢,借權為己所用的謀略,可謂高明。

聯想到現在的企業管理當中,有些企業具備很好的技術和產品或已經具備了某種優勢,隻是苦於無資金或無名氣而顯得一籌莫展。其實,他們可以向三國的曹操學習,可以開拓思路,眼界放寬,適當的尋找一些優勢互補的或具備所需資源的夥伴,借勢造勢,協力合作,實現企業發展的優勢提升和共贏。

組織發生危機時,各種衝突都可能被激化,此時領導者引導和操作變革的方法和手段更能顯示領導者的洞察力和駕禦水平。優秀的領導者能夠臨危不亂,重新強化目標,調整戰略,確立新的發展規劃和方案,並隨時掌握變化和衝突,使變革順利進行。

洞察先機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在麵臨重大抉擇時,能排除庸人之議,勇於獨斷的領導當然是明智的領導,而能防患於未然,事事都能想到別人前麵的領導更是明智的領導。這也就是洞察力對於領導者的可貴之處。

當初,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隻有我們家裏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隻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隻及於本鄉裏。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文王說:“你說得好極了。”

可見,事後控製不如事中控製,事中控製不如事前控製。把這個道理引申一下,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一個領導者必須要具備洞察先機的能力。如果一個領導者不具備這種能力,那麼他的團隊是岌岌可危的。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從古代一對著名的父子身上看出來。這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對將軍父子,即趙奢與趙括。

趙奢是趙國的一員猛將,一生征戰無數,打的勝仗也是無數。一提起他,我們就會想起那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話來,那個故事的主角就是他。他在戰場上不僅能夠洞察先機,攻敵之不備,而且他看人也具有這種本領。他的兒子就是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使得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而後趙國國勢衰微起來。春秋戰國幾百年,論決定性的戰役,莫過於長平一役。一戰死四十餘萬,這確實是個可怕的數字。之後秦朝滅亡的巨鹿一戰,項羽殺降20萬,(不知在戰役中秦軍損失多少,但是估計不多過20萬),秦朝主力毀於一旦,秦滅。秦滅楚時動用兵力60萬,也已經是秦國當時動用的傾國之軍,由此可見,長平一役對趙國的打擊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