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領導力著重體現為管理者在領導過程中如何運用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它可用以彌補西式領導中的工具性和分析性思維的不足,這是作為領導者必須要重視和培養的軟實力之一。

“人們需要的是能夠信賴的領導力,是能夠滋養靈魂的領導力。”

——比爾·波拉德

“領導力”完全是西方的舶來品,關於領導力,美國杜拉克基金會董事長比爾·波拉德這樣說,“領導力並不是關於領導者的問題,它是關於追隨者,以及領導者為追隨者引領的方向的問題。”如果這樣看待領導力的話,領導人就必須知道什麼才是自己真正需正的領導力。 比爾·波拉德給出的答案是,“人們需要的是能夠信賴的領導力,是能夠滋養靈魂的領導力。

而這,正是領導力的特質所在。

曆史上凡是成就豐功偉業的精英們無不有著卓越的領導能力。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就是如此,他突出的領導力就是信任下屬、信守承諾。

凡事問管仲:信任下屬

如果這麼問:國君愚昧無能,但充分授權,把國家大任托付給良臣,這樣算是好的國君嗎?

答案是肯定的。

春秋時期,齊桓公在位時,有官吏向他請示,桓公叫他去問管仲,連著幾次都這樣。隨侍認為凡事都問宰相,當國君的就會失去大權。齊桓公答說:“還沒得到管仲以前,事事難推動,得到管仲後,上下勵精圖治,國強兵壯,正說明了管仲堪當大任,做宰相名副其實,我既然任用了他,就應該相信他,而不是人為地去牽製他、防範他。”左右方不敢再有非議。

作為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必須做到用人不疑。用人不疑,一是相信自己選人識人的能力。

不相信人才就是不相信自己,因為人才是自己選拔出來的;二是放手讓人才去工作,因為人才熟悉自己周圍的工作環境,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去處理發生的一切。俗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這個道理;三是每一位有才華的人都有可能遭到來自各方麵的誹謗和人身攻擊,中國曆史上多少有才華的人在詆毀和誹謗中倒下了。所以人才需要我們給予保護。

齊桓公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但會用人才,而且還會保護人才。他堅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則,隻要考察好了,就給人才創造一個施展才華的平台,抵製和排除來自各方麵流言蜚語的攻擊。

他任命管仲為國相後,有一天,豎貂和易牙兩個奸佞小人在桓公麵前說管仲的壞話。他們兩人說:“聽說君出令,臣奉令。今天您張口管仲,閉口管仲,百姓懷疑齊國隻有管仲,沒有您呀!”齊桓公聽了馬上警覺起來,意識到他們兩人在說管仲的壞話,挑撥他與管仲的君臣關係。立刻嚴肅地說:“我與管仲,就像上身與股肱的關係,有股肱才有其身,有管仲才有其君。你等小人懂得什麼!”他們兩人嚇得趕緊退了出去。他們知道齊桓公這麼信任管仲,是無法撼動管仲地位的,從此再也不敢說管仲的壞話了。

正是由於有齊桓公的信任和保護,管仲才得以順利地實施自己的治國之策,使齊國強大起來。假如齊桓公聽信了兩個小人的讒言,把管仲撤職或者殺了,齊桓公還能當上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嗎?

當然,用人不疑不等於放任不管,而是一旦發現存心不良的害群之馬,隻要及時剪除就是了。

後來,晉平公和大夫叔尚有一段對話,談到齊桓公和管仲。晉平公問叔尚:“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建立功業,不知是齊桓公的功勞,還是管仲等臣子的功勞?”

叔尚的回答很有意思,他以製作成衣為喻說:“管仲善於計劃剪裁,隰朋善於削減縫補,賓胥無善於修飾衣邊,而齊桓公隻知道穿衣服,所以是臣子的功勞。”

在一旁的師曠不以為然,改以烹飪為喻說:“管仲、隰朋、賓胥無再怎麼會切剁、烹煮,如果把飯菜煮好了,國君卻不嚐一口,誰又能勉強他?可見是桓公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