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沫聽了齊桓公這句話,當即鬆開了他,甩手把匕首丟在了地上,退後三步,深深地向齊桓公鞠了一躬,轉身便退回到他原來的位置上去了。一場風波就此平息了。
從柯鎮回來後,齊桓公越想越有氣:“魯國人太卑鄙了,居然在和會上安排刺客,讓我當著天下人的麵出醜。我興師動眾才奪得一些土地,他們派個刺客就要了回去,這不是侮辱齊國人麼?我決不能答應這個屈辱的條件,地還是不能給!”於是,齊桓公找來管仲,商量如何對待和曹沫的約定。
齊桓公的意思是他是在受到脅迫的情況下被迫答應退地的,魯國使用的是不正當的手段,所以不能履行協定。要派殺手幹掉曹沫,讓這事死無對證,不了了之。管仲不同意,他說:“您雖說是在遭到脅迫的情況下答應對方的條件的,但您既然已經當著天下諸侯許下諾言,那就必須嚴格履行,讓天下人知道您是講信用的。”“如果您想殺掉曹沫毀約,這就違背了信義。雖然能暫時發泄心中的不滿,但會毀壞您在諸侯心中的形象,會讓天下人唾棄您不講信義,不守諾言!這個損失可就大了,要比失掉一塊土地嚴重多了!沒有信用的君主,土地再廣大也不能成為天下的盟主!”聽了管仲的分析,齊桓公改變了主意,履行了與曹沫的約定,把奪自魯國的土地又還了回去。
消息傳開之後,天下的人都對齊桓公讚不絕口,把他當成重信義的人,諸侯國之間有什麼糾紛,都要他出麵解決,許多諸侯國都爭著和齊國結盟。短短的一年之後,齊桓公就被諸侯擁戴為霸主,成為中國曆史上的“第一霸”。諾言是必須信守的,不管在何種情況下許下的諾言都一定要信守。即使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許下的諾言,也不能當作權宜之計,因為天下人隻看重是否履行諾言這個原則。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不變的是作為領導必須要具備的一些基本素質,因為智慧是相通得,謀略是可以沿襲的。無論是經營的製勝之道,還是圓融的大智慧,其實質都是一個文化過程。中國式的領導力體現的也是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和思想精髓。管理大師彼德·聖吉曾這樣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演進途徑與西方文化略有不同。東方的傳統文化仍然保留了以生命一體的觀點來了解萬事萬物運行的法則,以及對奧妙宇宙的萬有本源所體悟出精明而深廣的古老智慧結晶。”這段話準確地概括了中國式領導力的特質:人本的、德治的、內省的、和諧的。
誠然,從具體的管理科學講,西方比中國確實研究得更加細致深入。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它對管理科學,尤其是對個人和組織行為的規範性有長期深入的研究。因此從純技術的角度來講,我們要學習西方。但是西方程序化的管理模式已日漸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西式管理側重於把人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程序化的機器,然後去創造財富。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人越來越不適應企業將自己物化成生產工具,而需要更多的自動自發。現代西方管理的極致是把人變成機器,而人本質上是不可能成為機器的。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管理學家認識到了傳統西方管理學的致命弱點:“僅把人看作是生產單元,或者完全從經濟角度來看,你就會忽略他們真正的價值。”西方的管理學家們已經認識到,現在的領導力需要的是“體會追隨者的立潮,是“服務精神”,是“正確行為的典範”,是“仁義禮智信”,是教化的力量,是中國式的領導力。
可見,領導力的特質正暗合了現代的人們對於個人的自動自發的要求以及對於組織和諧的需求。
總之,領導力應體現為管理者在領導過程中的中國傳統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用以彌補西方式領導中的工具性和分析性思維的不足,這是作為領導者必須要重視和培養的軟實力之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