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為了做成大事,劉邦常能忍受相當的痛苦,做出驚人之舉。楚漢滎陽對峙時,項羽欲烹劉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劉邦竟說:我們已約為兄弟,我父親即你父親,如果要烹你父親,“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驚怒,要脅計劃因之破產。

許多人都鄙視漢高祖劉邦,覺得他不過是個鄉下無賴,趁亂世投機取巧才得到了天下。但無論如何,劉邦既然能在群雄並起之時,最終奪得天下,成為漢朝的開國之君,定然有他的過人之處。劉邦善於察顏觀色,看人下菜碟,深通權變之術,為他駕馭下屬、成就帝王之業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馭人方麵,中國式管理主張隻有根據不同人的不同特點,采取相應對策,因人而變,因人製宜,方能廣羅天下人才為己所用。劉邦深諳此道,擁有這項出色的領導才能,並且又同時擁有如上四點高明之處,這正是劉邦能夠從風起雲湧、詭譎多變的時代裏脫穎而出的原因,所以他戰勝項羽,取得了天下。

項羽的悲劇

項羽24歲在蘇南造反,27歲滅掉秦國,自號西楚霸王,號令天下,政由己出,32歲兵敗垓下烏江自殺。一生僅有三十幾個春秋,卻在中國曆史上書寫了烽火連天、鐵騎蔽日的雄渾篇章。他短暫的輝煌和淒慘無比的結局,曆來是中國人憑吊抒懷的一大題材。而項羽和劉邦幾乎同時起兵,項羽比劉邦力量雄厚。滅秦後,戰爭由反秦轉變為劉、項爭天下。最終還是劉邦弱小的一方奪了天下,項羽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項羽和劉邦在中國曆史上,是楚漢相爭中的兩大主角,項羽是銳不可當的27歲霸王,劉邦是年逾50之人;項羽乃名將之後,劉邦為默默無名的農家子弟;項羽受過嚴格的大將訓練,劉邦本身非將才,集結的亦多烏合之眾;後項羽宰製天下,聲勢如日中天,而劉邦僅被封為漢王,所據之地偏遠險阻。然而,曆史卻出現了強弱懸殊的戲劇性大逆轉:項羽以32歲的英年兵敗自刎,全盤皆輸;劉邦則承襲了秦始皇的大一統格局,盡收天下,開創了綿延四百年的漢朝。這場被稱為“猛獅與胡狼”之爭的曆史對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為何會成為後人一再回顧的經典教訓?

項羽的失敗,正是過份依賴軍事的結果。他出生將門貴族,崛起於秦始皇大秦帝國動蕩之際,他擁有用兵如神的軍事天賦,在短短三年內,率領五國聯軍直入秦都鹹陽,終結了大秦帝國,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內;他憑著天賦的軍事才能和嚴格的軍事訓練,在他27歲起,就逐步立下驚人的戰功;他用兵別有洞見,敢於行險,善於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士卒的心,形成強大實力。他本應成為秦始皇之後下一個掌控天下的人,然而,與年長一倍、出身草莽的劉邦對峙爭峰數年後,在“楚漢爭霸”中,卻讓他嚐到一敗塗地的四麵楚歌滋味。他雖善戰,政治謀略卻不敵老謀深算的劉邦,滅秦之後一連串失策的擾民、焚宮、封王、殺義帝等舉動,引發了民怨及諸王叛亂,終於讓長於收買人心的劉邦羽翼豐滿,布下牢不可破的圈套,霸業曇花一現,功敗垂成。

項羽失敗的原因具體歸納來說,有以下三點:

首先:缺乏謀略和視野,不具備政治家的素質。

讀司馬遷《史記》得知:項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其誌向博大高遠。他很講信義,隻因允諾了項伯“善遇”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父“示之者三”,於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麵對身後的叢林幹戈,他笑對死亡,氣概何其豪邁。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耳畔愴然響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隻是時運不濟使然嗎?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範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這一失敗看出項羽是一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險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險為易的人,這樣的人怎麼能領導眾人走向成功呢?

其次: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

目光短淺、自滿自得、足勇少智、缺乏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細讀史書可知,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誌卻目光短淺;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

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隻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他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於張邦、王邦、李邦。

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且看一下《史記》中的幾個小片斷:在新安,章邯率部歸降。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