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豐鴻門,聞劉邦欲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擊壓劉邦十萬軍。劉邦恐,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卑曲稱臣,高頌項王。項羽顯然沾沾自喜,頗以為得意,遂聽從項伯言而“善遇”劉邦。這就有了鴻門宴上範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的千古遺憾。

入關後,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

滅秦後,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此時卻心懷東歸意,說:“人富貴了不回歸故鄉,就如同穿著好衣服在夜裏行走一樣,誰能知道呢?”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大怒道:“烹說者”。

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係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這樣的例子在項羽的一生中數見不鮮。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一生的始終,他似乎並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他的致命傷。他的成長過程隻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因此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

總結起來,爭霸中的項羽與劉邦俱懷統一江山的大誌,項羽稟賦優於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動輒怒、大怒,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克製,這是成功的大忌。也由此釀成了項羽的人生悲劇。

觀古思今,作為一個領導者隻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軟實力,才能真正成就屬於自己的霸業。

用師者王,用友者霸

從楚漢之爭中我們可以充分的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的確,曆代關於這樣的論述屢見不鮮。唐代著名政論家趙蕤在他的《長短經》一書中說:“得人則興,失人則毀。故首簡才,次論政體也。”意思是說:任何的事業,得到人才就能興旺,失去人才就會失敗。所以要先注意人才的收攬,其次才能談及製度的建立。一個王朝的興亡更替,和統治階層是否注意收攬和重用人才有著直接的關係。同樣,在市場競爭中,沒有哪個企業是在一群平庸之輩的手中得以發展壯大。人才就是企業的生命力,就是企業的新鮮血液和活的靈魂,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然而知易行難,雖然所有的中國企業都號稱重視人才、珍惜人才,但能夠真正做到的企業可謂鳳毛麟角,所以也隻有寥寥可數的企業成為某一行業、某一商業領域的絕對的霸主和領袖。

人才是一項事業興亡的關鍵,我們可以從耳熟能詳的司馬遷的《史記》中找到證據:

項羽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理想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國,定是少男少女崇拜的對象,劉邦卻是“好酒及色”,連結發之妻都厭惡他的為人。但在楚漢之爭中,劉邦屢敗屢戰,垓下之圍一戰而定天下,項羽百戰百勝,垓下之敗一戰而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原因何在?古有定論:項羽有一謀士範增而不能用,劉邦卻能駕馭韓信、蕭何、張良等能臣武將,從諫如流,所以能在敗局中有退路,逆境中得超越,越挫越勇,最終開創雄漢基業,旺漢四百餘年。

當今企業的激烈競爭,已經不是幾千年前那樣血腥原始的戰爭了,但人才在競爭雙方的較量中,依然是決定性的因素。中國《武經七書》中的《黃石公三略》說:“羅其英雄,則敵國窮”。這句陰謀之論在現代的市場競爭中仍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如果將競爭對手的人才全部為我所用,那麼對手就會相當的狼狽不堪甚至一敗塗地。反之亦然。企業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這是毫不誇張的提法。

現在有人提出“管理為王”的口號,其實深究管理的內涵,不外乎是在一個組織內部實現人、財、物的資源最優化的配置、指揮、協調等,以便最有效地實現組織價值和目的的動態過程。企業的價值和目標在於最大程度地賺取利潤,因此,企業管理的實質就是將人、財、物資源最優化配置,以便盡可能地獲得利潤,實現自身價值。

然而一切的管理活動,歸根結底是人的管理。財、物、資源的調配來自人的思想觀念、經營意識、決策與行動。所以一切的管理製度,都是激勵和鼓舞人在服從規則的前提下進行著各種活動,包括對財、物的調配,從而實現資源整合,實現企業的目標和價值。可見,管理是實現企業價值和目的的主要手段,而人的管理,特別是人才的管理則是管理活動的核心環節。

薑子牙說:“夫魚食其餌,乃牽其緡人食其祿,乃服於君,緡微餌稀,小魚食之,緡綢餌香,中魚食之,緡隆餌豐,大魚食之,人之於祿,亦猶是也,且天地生財,而能與人共之者,即為仁,仁之所在,天下歸之矣”一個企業如此,一個組織,一個國家,又何嚐不是這樣呢?

的觀點,不斷地提升自身領導力,才能適應市場的發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