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企業理念,有對社會高度責任感的道德自律來指導自己的企業,企業就一定能興旺發達。
企業是從事物質產品生產和流通的部門,是不能不講利的。鬆下認為: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利潤,或利潤很少,就說明這個企業對社會沒有貢獻,或很少有貢獻。“確保適當的利潤,是企業對社會的重大責任,這是企業家應當有的觀念。”還說:“合理利潤的獲得,不僅是商人經營的目的,也是社會繁榮的基石。”鬆下的觀點十分明確,企業必須要獲得利潤,因為它是對社會的貢獻,是國民福祉的保證,也是社會繁榮的基礎;同時,鬆下強調所謂利潤是“合理的利潤”,在這個“合理的利潤”中,已經包含了“義”。“合理的利潤,是為了維持整個社會的協調”。鬆下還主張:在自己獲得利潤時,還要為對方的利潤打算。例如在采購對方的產品時,“已確定對方應有的合理利潤之後,我們也該以讓對方有利可圖,購買其產品。假如有過分的情況,那應該再檢討,多下一點功夫去了解對方應有的合理價格,然後才能準備訂貨事宜”。鬆下的這些觀點和做法,完全是合乎義利統一之道的。他這樣做的結果,使他的鬆下電器公司獲得了很大發展。
我們的企業也是要謀利的,也是要賺錢的。否則,國家不能強盛,人民生活不能提高。
企業的利潤是國家民族生存的根本。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的利潤越高,它對國家的貢獻就越大。但是,企業利潤的獲得,必須是合乎國家的法律和正當的手段,否則就是不義。這裏存在著一個“義”與“利”的問題。如有的企業違背國家的政策法規,昧著良心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坑害國家,坑害群眾。通過這樣手段獲得的利潤是非法的利潤,是不仁不義的行為。既要追求利潤,又要有正當的手段,合於道德,做到義與利的統一,即要“見利思義”,不論企業,還是個人,都不要“見利忘義”。因此,義與利相統一的原則也應該是我國企業活動的基本原則。如果每一個從事生產的廠家,都不忘“義”,不忘為人民服務這個根本宗旨,就不會有假、冒、偽、劣產品了,我國的現代工商文明的水平就會有新的提高。
在企業管理中,企業內部以及企業與外部之間利益調節,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作為企業要講“利”,作為個人也是要講“利”的,隻不過不要“見利忘義”,要講“義利”的統一,講正當性與合宜性。因此,在企業內部,要堅持用“義利”統一的觀點教育職工,從領導、管理人員到第一線的生產工人,都要明白企業是要謀利的,但不僅僅是為了本企業的利益,更不隻是為了職工個人的利益,而是為了服務社會,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為了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需要。明白了這樣的道理之後,職工就應該自覺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生產出質量上乘的,品種多樣的,數量豐富的產品,從而滿足社會的需要,實現企業的經濟效益。
作為一個領導者來說,一方麵要教育員工“明義”,另一方麵也不要忘記了員工的“利”,要不斷的改善員工的物質生活條件,提高員工的物質生活水平。員工創造物質財富或精神財富之後所獲得的工資、獎金和各種補貼是合於“義”的,這就叫做“義而後缺。相反,如果割裂了“義”和“利”的統一,隻講“物質刺激”,不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一切為了利,天下熙熙,皆為利往,不但會破壞企業內部的平衡,也會使整個社會失去平衡。因此,在講“利”的同時也必須要用“義”來統帥“利”,這樣員工的積極性就會調動起來,聰明才智也就會發揮出來,企業就一定會出現生氣勃勃的局麵。任何一個企業,隻要深明竭誠為社會和消費者服務這個“義”,要做到“以義取利”,就能獲得長足的發展。
禮——以人為本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孔子生活於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範,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觀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於君道,為臣者要符合於臣道,為父者要符合於父道,為子者要符合於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製社會裏,上下尊卑的關係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於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掃“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也就是說,在現代管理中,作為員工一定要“守禮”。無論員工多麼希望自由自在,也必須要嚴格遵守上下級之間的“禮”。中國人不喜歡“無法無天”孔子所重視的“禮”,就是我們今天所要遵守的典章製度和行為規範。“禮”在企業中的表現就是管理的製度化。當然,管理者也要遵守“禮,“即製度也要經常調整,以求“合理”。使員工能夠感受到公平公正,這樣才能使管理合理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