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寶寶在殘忍地對待小動物,這樣的鏡頭相信許多家長都見到過:在太陽底下,有一隻聚光鏡的小光柱正追趕一隻慌亂無助的螞蟻,把螞蟻活活地燙死在光柱裏;寶寶抓住各種昆蟲,用小刀把它們大卸八塊、身首異處……
幼稚而好奇的小寶寶不懂得生命的價值,不懂得什麼是殘忍,他們隻覺得好玩兒。但是家長如果對這種行為漠然視之,隨著寶寶的成長,他們就會把這種行為延續下去,長大後就有可能因此而具有暴力傾向。
那麼,現在的寶寶為什麼會有殘忍行為呢?
第一,自卑感。有的寶寶因為某些生理或心理缺陷,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中受到歧視,從而產生自卑心理,自覺低人一等,這時他們尋求比自己弱小的對象來發泄,借此來消除自卑,尋找心理平衡。
第二,社會影響。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金錢開始成為衡量人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而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相互幫助的良好品質逐漸為人們所忽視,並且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為了在競爭中取勝,人開始更多地關注自身而排斥他人,對他人采取一種漠視的態度。這種影響由於家長的傳播在慢慢地向兒童的內心滲透。
第三,教育偏差。家長偏重知識和技能教育,忽視同情心的培養。甚至有的父母自身就缺乏同情心,難以給幼兒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隻給寶寶愛,卻不教寶寶愛同伴、愛別人,這就使寶寶養成了自私自利、不考慮他人感受的習慣,缺少必要的同情心。
另外,父母對寶寶施行體罰;在寶寶周圍的環境中,人性過於冷淡;受影視劇中暴力情節的影響等,都可能成為引發寶寶殘忍行為的因素。
給您支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從一個寶寶如何對待鳥、花兒和樹木的態度,可以看出他的道德水準。”對於寶寶的殘忍行為,父母應該及早地給予糾正和消除。否則,即使這個寶寶是聰明的,有著很高的智商,而且擁有勇敢和堅強的品質,那麼他對於本人、家庭和社會來說也是一種危險。
一、切忌懲罰,婉轉地讓寶寶明白道理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他看見班上有一個學生用彈弓打死了一隻麻雀,便領著這個學生找到了那個雀巢,裏邊有幾隻雛雀正嗷嗷待哺。蘇霍姆林斯基對這個學生說:“它們失去了媽媽,現在誰也沒有辦法救活它們了。”目睹這番情景,這個學生非常傷心。二十多年後,這個學生找到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當時您嚴厲地懲罰我,那麼,這麼多年來我就不會因此感到內疚了。可是,您沒有那麼做。從那時起,我心裏一直感到不安,我總覺得自從我打了那一彈弓後,世界上的小鳥變得少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寶寶在殘忍地對待小動物,這樣的鏡頭相信許多家長都見到過:在太陽底下,有一隻聚光鏡的小光柱正追趕一隻慌亂無助的螞蟻,把螞蟻活活地燙死在光柱裏;寶寶抓住各種昆蟲,用小刀把它們大卸八塊、身首異處……
幼稚而好奇的小寶寶不懂得生命的價值,不懂得什麼是殘忍,他們隻覺得好玩兒。但是家長如果對這種行為漠然視之,隨著寶寶的成長,他們就會把這種行為延續下去,長大後就有可能因此而具有暴力傾向。
那麼,現在的寶寶為什麼會有殘忍行為呢?
第一,自卑感。有的寶寶因為某些生理或心理缺陷,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中受到歧視,從而產生自卑心理,自覺低人一等,這時他們尋求比自己弱小的對象來發泄,借此來消除自卑,尋找心理平衡。
第二,社會影響。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金錢開始成為衡量人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而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相互幫助的良好品質逐漸為人們所忽視,並且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為了在競爭中取勝,人開始更多地關注自身而排斥他人,對他人采取一種漠視的態度。這種影響由於家長的傳播在慢慢地向兒童的內心滲透。
第三,教育偏差。家長偏重知識和技能教育,忽視同情心的培養。甚至有的父母自身就缺乏同情心,難以給幼兒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隻給寶寶愛,卻不教寶寶愛同伴、愛別人,這就使寶寶養成了自私自利、不考慮他人感受的習慣,缺少必要的同情心。
另外,父母對寶寶施行體罰;在寶寶周圍的環境中,人性過於冷淡;受影視劇中暴力情節的影響等,都可能成為引發寶寶殘忍行為的因素。
給您支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從一個寶寶如何對待鳥、花兒和樹木的態度,可以看出他的道德水準。”對於寶寶的殘忍行為,父母應該及早地給予糾正和消除。否則,即使這個寶寶是聰明的,有著很高的智商,而且擁有勇敢和堅強的品質,那麼他對於本人、家庭和社會來說也是一種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