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忌懲罰,婉轉地讓寶寶明白道理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他看見班上有一個學生用彈弓打死了一隻麻雀,便領著這個學生找到了那個雀巢,裏邊有幾隻雛雀正嗷嗷待哺。蘇霍姆林斯基對這個學生說:“它們失去了媽媽,現在誰也沒有辦法救活它們了。”目睹這番情景,這個學生非常傷心。二十多年後,這個學生找到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當時您嚴厲地懲罰我,那麼,這麼多年來我就不會因此感到內疚了。可是,您沒有那麼做。從那時起,我心裏一直感到不安,我總覺得自從我打了那一彈弓後,世界上的小鳥變得少了……”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發現寶寶有殘忍行為的時候,家長不要懲罰寶寶,應該婉轉地讓寶寶自己認識到錯誤,並進行改正。
二、巧妙地運用“移情”戰略
故事爺爺孫敬修看到幾個寶寶在用力地搖晃一棵小樹。他走過去,什麼也沒有說,把耳朵貼在樹幹上傾聽。寶寶們奇怪地問他在聽什麼?孫爺爺說:“我聽見小樹在哭,它感到很疼,快要死了。”寶寶們聽了,慚愧地低下頭。從此以後,這幾個寶寶便用心嗬護這棵小樹,常為它澆水、培土。
孫爺爺和海海媽媽的做法有些雷同,他們都巧妙地運用了“移情”戰略,讓寶寶嚐試著體會自己的所作所為對別人的傷害。寶寶天真可愛,他們會相信樹木會說話、鳥獸會唱歌,所以這種方式很適合寶寶。父母可以經常帶著寶寶到大自然中去,給他講生命的意義,讓他知道任何動物都是有感覺的,它們和人一樣能感覺到疼痛。
三、化解寶寶的內心衝突
寶寶的情緒是不穩定的,遇到一些突發事件,往往會陷入內心衝突之中,表現為慌亂、亢奮、易激怒,這種情況下,他們往往會采取一些對他人或者對動物的攻擊行為。所以,家長應該允許寶寶發泄內心的不滿,鼓勵寶寶講出心裏話,以消除緊張心理,避免殘忍行為的發生。
四、為寶寶製定清晰合理的標準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兩三歲的寶寶有的可能喜歡咬人,有的可能經常向人吐唾沫,有的會去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這樣的行為往往令父母和對方很尷尬。其實,寶寶一般僅僅是因為好奇,或者隻是覺得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很好的手段而已,並沒有考慮到別人的感受。這時就需要父母的限製和指導,當寶寶有類似不適當的行為時,父母要立即堅決製止,並告訴寶寶父母和對方的感受。父母對寶寶的行為有清晰合理的標準,做出適當的限製,給予適時和反複的幹預,有助於寶寶同情心的發展。
五、及時給予寶寶肯定
寶寶有時候表現出一種富有同情心的行為,家長不要輕視甚至忽視,特別是一貫表現不佳、缺乏同情心的寶寶,偶爾出現了一次富有同情心的表現,家長更應抓住機會,大大表揚。有時候,就是這些家長看起來微不足道、很容易忽視的具體行為,會出現一種意想不到的結果。
好習慣故事屋
豆豆的草帽
天陰沉沉的,轟隆隆打了幾個響雷,眼看著就要下雨了!豆豆正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刮起了一陣大風,把豆豆新買的小草帽給吹走了。
這可把豆豆急壞了,因為這小草帽是豆豆最喜歡的,他好不容易才說服媽媽給他買的,這麼給吹走了可不行,豆豆拔腿就追。可是風太大了,小草帽眨眼就不見了蹤影。
豆豆一邊跑一邊找草帽,跑啊跑,遇見了丁丁。豆豆問:“丁丁,丁丁,你有沒有看見我新買的小草帽?上麵有一個聖誕老人!”
丁丁說:“沒看見。我和你一起去找!”
豆豆和丁丁跑啊跑,草帽沒找到,遇見了當當。豆豆問:“當當,當當,你有沒有看見我新買的小草帽?上麵有一個聖誕老人!”
當當說:“沒看見。我和你一起去找!”
豆豆、丁丁和當當跑啊跑,眼尖的當當看見小草帽掛在一棵大樹的樹枝上,他忙說:“快看快看,是不是那頂小草帽?”
丁丁說:“沒錯沒錯,上麵有一個聖誕老人的圖案!”說完丁丁就準備爬樹,把草帽取下來。
可是豆豆攔住了丁丁,說:“你們看,草帽下麵有什麼?”
三個小朋友仔細看了看,原來草帽下麵有個鳥窩,幾隻黃色的小鳥正在草帽下麵避雨呢!
“如果我們把草帽拿走了,那小鳥不就挨雨淋了嗎?”豆豆說,“不如就把草帽送給小鳥吧!”
三個小朋友都同意,他們在雨裏歡快地唱啊跳啊,可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