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老北京的幽默 (2)(3 / 3)

《“夏文端”公訪問記》是介紹古代諡法的。古代貴族去世之後有“易名之典”,死者為尊,人死後不能再稱他本名了,根據死者的生平貢獻起個更好的名字稱呼他,這就叫“諡”。文中介紹清朝大員死後朝廷賜予諡號的規矩,例如,什麼人在諡號中能有“文”字(必須中過進士的),什麼人諡號的第二字有“烈”“節”“湣”(必須死於國事)等等。這上麵的文字,從分析幽默角度來看就是製造“思維定式”,使讀者沿著這個思路思考。此時文章突然一轉,說北平某街一所房子上“從天上射下一道紅光,於是全巷野狗齊吠,烏鴉齊噪”,據王道士說“天上文曲星下降”降到夏善人家為子。當這位“文曲星”年暮之時“諡法之製早隨清室而亡。他怕百年之後,到了天上和古聖先賢相見之時,名片上少條諡法的官銜,不大光彩,所以隻好自己取了個諡法,叫做夏文端公”。這個“夏文端公”如果說的是作者自己的話,也夠奇特的了,但這個“夏文端公”還另有其人,作者要去訪問他,這裏夏先生把自己一分為二了。

什麼是“文端公”諡號的本義?“文”字好解釋,大學畢業,與過去的“進士出身”相去無幾;妙的是關於“端”的釋義。古人也有諡“文端”的,但那個“端”是指端直、正直。而“夏文端公”解釋他這個“端”第一是“端書”,求學時的“端英文”書,“端中文”書,“端五線譜”;第二“端”是到動物園工作,為獅子虎豹“端肉”;第三“端”是結了婚為老婆“端飯”“端菜”,生了孩子,為孩子“端便盆”;第四“端”是晚年自己的寫作。他稱這也是“一端而已”。古人說天下文章一大抄,現在連抄都不必,因為有了影印機“印出一疊,端起就走。端回了家,該剪的剪,該添的添,該譯的譯,拚拚湊湊;洋洋數千字”。最後總結說,有了這個“端”,一家人“總算一日三餐碗碗不空,端的起來而已”。這種信馬由韁的寫法擺脫了散文做法所要求的起承轉合等規則,似乎是想到哪裏就寫到哪裏,酷似和老朋友漫無目的地聊天,沒有中心主題,七岔八岔,不定說到哪裏,從繪畫來說是“散點透視”。讀者讀這樣的文章十分輕鬆,並能領略聊天的快樂。

4.活潑快樂的敘事風格

聯想能力使夏先生的作品洋溢著活潑的、快樂的趣味。他的《魚樂軒記》是寫台風所造成災害的。房子上麵漏水,下麵管道出水,屋中主人狼狽可想,可是在作者筆下卻充滿了童趣。他還很會製造快樂,例如有一次,在京劇演講會上與名旦顧正秋打對台,顧、夏同時分別在兩個場地講京劇。如果平鋪直敘,不會有什麼出奇的。而夏先生突加一筆,說自己很不自信,怕自己的演講沒有人聽:

她(顧正秋)的號召力當然遠過於我,到時她的聽眾擠滿了,而我這兒隻來了一個人。我講好呢?還是不講好呢?講吧,萬一他去廁所時,我是跟著他講呢,還是獨自在台上傻等著呢?

《閑居·閑話·閑書》

夏先生凸顯自己的尷尬,逗得大家一笑,但這種場景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從上麵所述可見夏元瑜的幽默是平和的,是謙退的,又是冷靜的,機智的。老蓋仙筆下的光怪陸離是智者眼中的大千世界。作者洞明世事,練達人情,讀老蓋仙的作品,不僅會笑,更能在笑中引發幾許思考。

附:夏曾佑

夏元瑜先生的父親夏曾佑是中國第一部曆史教科書——《中國古代史》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