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生活禪妙(1)(1 / 3)

生活無處不有禪機,

一旦領會其中的奧妙,

禪便會為生命注入無限生機和樂趣。

生活禪妙這一篇章本於四念處的法教,

教我們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體悟日常生活的禪機。

飲食禪——學禪,從吃飯開始

學禪的風氣愈來愈盛,一般多從靜坐入手,求能久坐,當然也有很多人祈求得到神靈感化,不過這樣可能離禪愈來愈遠。禪無所不在,學禪就從吃飯開始吧!

小時候聽到賣冰棒的叮當聲遠遠傳來,心頭就一陣清涼,買一枝冰棒坐在土地公廟後的榕樹下,一口一口享受冰的清涼,那一刻,眼中、口中、心中隻有冰的美味。

長大以後,來往於飯桌酬酢間,嘴裏嚼的是山珍海味,心中百般思索、千般計較,飯桌上多言不及義。有時候邊看電視邊吃飯,有時候邊翻資料邊吃飯,忙得不得了,這樣吃下去的不過是一碗煩惱、一碗工作,乃至和著淚水吃下一碗無聊的連續劇。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如此食不知味地用餐。

那麼應該怎麼吃呢?禪宗說“吃飯時吃飯”,我現在坐在餐桌前就為了吃飯,也隻能吃飯,放下工作不要為任何事煩惱,就像小時候吃冰棒一樣,專心一意地吃。端起飯時手感知到碗的溫熱,夾菜時清楚知道手的動作,咀嚼時知道牙齒上下咬合的動作,吞咽時知道食物的味道。對於食物,不分好壞,知道自己肚子承受溫飽的感覺。就這樣,在用餐的時候培養覺性,下桌後再帶著覺性回到日常生活中。

覺性之外,還可以培養慧觀。端起一碗飯,聞到米香,想到米的成長是經過陽光、大地、雨露的滋潤,經過農夫的血汗來耕耘,心想“我是多麼幸運能夠捧著這碗飯,在我吃這碗飯時,每天有四萬兒童死於饑餓”,這樣你會以感恩的心珍惜這碗飯。

吃飯時要安住當下,避免講話,覺照動作,慢慢地吃,夾菜時甚至可以輕聲默念一聲菜名,目的在於提醒自己回到當下,別又給煩惱拉走了。

一般寺院“過堂”時要求食存五觀,就是吃飯時要如法如儀,心存感恩,不貪不饞,適時適量,以免障道。如果能念念分明地吃,自然可以達到五觀的要求,不但不會暴飲暴食,還可以借此慧觀長養慈悲心。

《華嚴經·淨行品》中說:“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甘露滿足。飯食以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吃飯的時候如果還能觀照眾生悲苦,喚醒菩提心,並願眾生都能得到法味,如此吃飯就更有禪味了。

放下工作,不要為任何事煩惱,專心一意地吃飯。

食物不分好壞,品其味,感其溫,知其飽。

用平等心、感恩心、惜福心、慚愧心、忍耐心吃飯,要吃出菜香,品出禪味。

步行禪——走路,也可以是享受

我們每天都要走路,但總是走得那樣匆忙,把煩惱、焦慮、不安都烙印在大地上。“地無私載”,想一想大地是那麼的無私無我,能承受我們所丟擲的一切,化成一片綠野平疇,開出一朵朵燦爛的玫瑰。為什麼我們不能在大地上烙印出安詳喜悅的足跡呢?

上班的時候從家裏走到車站或從車站走到辦公室,總是那樣匆匆忙忙,或是腦袋裏東想西想,不知不覺走到辦公室。平常在辦公室,從座位到茶水間倒茶,也是那麼行色匆匆,人生真的有那麼緊急嗎?真的需要永遠在趕路嗎?趕到有一天倒下了,不能再趕了,那時候還有餘力停下來欣賞一下人生的美景嗎?你是不是也在趕路中走完一生呢?

走路的時候要全然放鬆,配合呼吸,三步一吸氣,三步一吐氣——“吸吸吸,吐吐吐”地走,當然也可以二步或四步,依個人的肺活量,順其自然。配合呼吸的原因就是讓自己知道,我現在不是想著工作或為兒女煩惱,而是覺知我在當下,在享受走路。

當你在行走途中碰到美麗的事物,如路旁的一朵野花、一滴朝露,乃至天邊的殘陽夕照,你可以駐足,身心一如地欣賞,這時候野花、朝露、殘陽都為你而存在。如果你能安住當下,不被過去和未來牽著走,慢慢地會在走路中感到清涼、自在,當這種覺受自心中生起時,你走路的方法就對了,大地也會報以微笑。走的時候,不妨注意腳底與大地接觸的感覺,是那樣的溫潤。想想大地的承受度,我們的心量是不是也應該像大地一樣能涵容一切呢?佛陀在出生的時候走了七步,一步一蓮花,這個故事十分引人入勝,如果你能如實安住當下地走,你走路時也能步步生蓮呢!

我們常會為了到達某處而走,走路時,如果能念住當下,你已經到了——到達你心靈的故鄉。所以走路時,配合呼吸也可以默念:“我已到了,已到家了。”這樣的人生,你還求什麼呢?你還修什麼呢?

當然,走路的時候也可以培養慧觀,舉足的時候是“生”,腳停在空中的時候是“住”,腳落地的時候是“滅”,走一步路就是一個“生住滅”,走路就是生滅的過程,這就是“無常”;覺照無常的過程隻有生滅,其中找不到一個我,這就是“無我”。走路時可以依照《華嚴經》的教示培養慈悲觀:“下足住時,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若舉於足,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學習以更大的心量,在舉手投足之間,將自己所得回報一切眾生,願大家都能走出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