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自利利他(1)(3 / 3)

禪師命維那敲槌通知大眾:“吃完飯後替亡僧送葬。”大眾議論紛紛:“大家好端端的,涅槃堂也沒有病人,替誰送葬呢?”吃完飯後禪師帶領大眾到後山岩石下,用柱杖挑出一隻死狐狸,帶回按照亡僧儀式將它火化了。晚上上堂時,百丈禪師便講了這段因果。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如果沒有一個因果律則,宇宙運行的次序可能就大亂了。

一切眾生所作業,縱經百劫亦不忘,

因緣和合於一時,果報隨應自當受。

諸行無常——世事本無常,唯有見性不變

人們隻有在痛徹心髓,譬如失去最心愛的人時,才能深刻體會生命的無常。昨天還好好的人,他的談笑聲猶在耳際,但今天已是天人兩隔,讓人悲歎世事真的無常。

唐朝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宋朝文豪歐陽修也有一詞《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稍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多愁善感的文人有時也要經過一年半載才感歎世事無常,人事已非。

一般人很少去察覺萬事萬物原來都是變動不居的,從來沒有一刻靜止過。春去秋來,山水異色,雖然去年秋天的楓紅與今年無二無別,但新長的楓葉早已不是去年那片了,風景無異,內涵有殊。包括人的生命也是每分每秒在變,細胞的死死生生,今天的你早已不是昨天的你了,這就是無常。

人會苦惱,很多時候是因為不明白無常的道理,不肯接受無常的事實,以為可以永遠保住高位、享受榮華富貴,可以永遠與心愛的人長相廝守。但試想,如果世事恒常,你怎麼可能長大呢?又怎麼會有現在的你呢?正因為無常,這個世界才能正常運轉。所以當心愛的東西消失了,親人走了,請別悲傷,這是必須接受的現實。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前還是一位獨覺聖者,在深山中靜坐時,忽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覺得很有道理——世上所有的一切都化幻無常,生滅變異;他又覺得道理隻說了一半,找了半天,他在樹林中找到說話的赤目鬼王,願舍身供養換取另外半句偈,鬼王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便是說,知道了無常的道理後,還要把生滅的執著妄想息滅,才能得安樂。

《楞嚴經》中,波斯匿王向佛陀求開示,佛陀問他:“大王,你在何時看見恒河,看到恒河的水?”王說:“3歲時,跟隨母親去參拜耆婆天,路過恒河,看到恒河的水。”佛說:“你3歲時看到恒河的水與13歲時看到的恒河水一樣嗎?”王說:“完全一樣,無二無別。”佛說:“大王,你62歲的身體與10歲時不同,麵皮發皺,也變衰老了;可是你3歲見恒河水與現在見恒河水,能見的見性一樣嗎?”王說:“完全一樣,無二無別。”佛說:“大王,你的麵孔雖然會皺會變,但你那能見的見性永遠不變,那不變的見性本來在你的生滅身中。”

陳與義作《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傑。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一般人會驚覺世事無常,不知所措,隻能吹笛到天明,但天明以後呢?

佛陀曾說:“隻要彈指頃觀無常,成就無常想,其功德勝於供養以佛陀為首的整個僧團。”觀無常,了悟無常自能見性。

一旦無常至,

方知夢裏人,

萬般帶不去,

唯有業隨身。

——徹悟禪師

諸漏是苦——放下執著,生命不苦

人生苦不苦?有些人過得快樂,所以不覺得苦;但有些人曆經戰亂流離、顛沛一生,苦不堪言。然而快樂和痛苦的覺受都無法擺脫生命本苦的事實。